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章 捡漏 (第1/2页)
林辰东忽听苏雪说扣住只鸣虫,连忙转身趴在她的身旁。 “把手露出个缝,我看一眼。”林辰东打开了手电筒,月光再亮也没有办法看到苏雪双手扣住的鸣虫。 “它在跳呢” 苏雪嬉笑着将双手分开个细缝,大概也就半个眼珠那么大点。 林辰东借助手电筒的光亮,凑过去一看,顿时有些扫兴道:“三尾一只,放了吧。” “三尾” “就是母蛐蛐。” 苏雪眨眨眼,不紧不慢的口吻:“怎么蛐蛐也性别歧视吗” “之前不是跟你说过吗,蛐蛐只有公的会叫,母的不会叫。” “对了,我给忘了” 苏雪撇撇嘴,随即分开了双手,果不其然,那只母蛐蛐身后两个尾线之间还有一根稍长的排籽器,难怪叫三尾。 “唰” 突然,一股巨大的光亮照来,将林辰东和苏雪两个人照的直犯晕。 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晚上八点,附近的村子离这里可不算近,怎么还有另外的人跑荒山来。 苏雪用手遮着眼睛,大声道:“谁这么没礼貌,乱照什么” “没事来山上干嘛” 光亮的源头传来一个苍劲的声音,在空旷的山坡上显得异常响亮。 “用你管,赶快把手电关了。”苏雪嘟着嘴,没好气的冲着那里嚷嚷,真有骨子什么都不怕的架势。 林辰东却是默不作声,但却谨慎提防着,万一遇到逮人还要另做打算。 “吧嗒” 手电筒关了,林辰东眯着眼睛仔细一看才发现,前面是个五十来岁的半大老头,一身粗布衣服,一定草帽,一件发黄的白衬衫,脸上满是杂乱的胡茬。 小老头没什么特别,只是他身上那些零碎却让林辰东眼前一亮。 铜丝罩子、蒙着布的席篓、帆布袋和几个山罐、大草帽、芭蕉叶、水壶,这些装备虽然老旧,却是捉虫的不二选择。 而这些却并不是林辰东眼前一亮的物件,真正让他眼前一亮的物件就在小老头的右手上, 那是件小短靶的枪,乍一看是去好像闪闪红星里潘冬子的红缨枪,可实则却比红缨枪的枪头宽了不少。 这可不是什么凶器,这种工具在罐家和“收”虫人手中被称为“签子”。 这个“签字”可不是竹签子的意思,而是一种捉虫的工具,而且是白露时节捉虫的必备。 “城里来的吧” 小老头也发现了林辰东的那些装备,手套、扣网、手电筒等等,不用问也是来“收虫”的。 同时苏雪的打扮,一看就是城里的人。 “用你管。”苏雪很不耐烦,本来嘛,这小老头没事打手电筒乱照。 “老师傅,您也是来收虫的”林辰东将目光从小老头手中的签子转移开,一脸心平气和的口吻问了一句。 “呦,还真是行内人。” 小老头有些惊讶的看了林辰东一眼,这个“收”字其实很有讲究。 古时贩虫者的“收”虫,主要有两种意思,一个是人捉来的,一个人是人工养殖的冬虫。 “刚玩没两年。” 林辰东笑了笑,因为从大学开始捉鸣虫卖钱,也算半个贩虫者,所以说话也用了一个“收”字,而非“拿”字。 以往捉虫,不叫“捉”而叫“拿”,也别怪以往人矫情,其实古玩行的字眼更加矫情,而古代文人就更不用说了,不信你看唐诗宋词是不是有点“酸”,有点“矫情”。 “我看也是,要不然你这工具怎么这么简陋呢。” 小老头再次扫视了林辰东的装备,那些东西实在难如他老人家的法眼。 “喂,你干嘛说林辰东的东西简陋,你的那些破玩意才简陋呢。”苏雪不高兴了,双手叉腰,一双大眼睛瞪的溜圆,盯着小老头替林辰东拔份儿。 “敢说我的东西简陋你小姑娘懂什么,我这是可是全套装备” 小老头也不甘示弱,说的别的也许不会跟个小姑娘计较,可说他的这些“装备”不好,他却不干。 “切反正你不许说林辰东坏话。”苏雪才懒得听小老头解释他那些破烂的妙用。 “哼” 小老头轻哼了一声,也懒得在跟个黄毛丫头说话。 看了林辰东一眼转身上了土坡,走进步停下来,将手中的“签子”扎入乱土石中轻轻摇晃起来。 与此同时,小老头低头紧盯着土层 “林辰东,他在干嘛” 苏雪发现小老头的怪异举动后,忍不住问林辰东。 “抓蛐蛐。”林辰东很简单的回答了一句,目光一直看着小老头手中的签子。 “蛐蛐不都是在草科里的吗” “蛐蛐是有窝的” 之前我们说过六大鸣虫,其中蝈蝈和扎嘴因其餐风饮露于丛草中,求偶觅食于枝柯上,所以一代大玩家王世襄先生用了“缘枝类”将其归类。 除了缘枝类,剩下的蛐蛐、油壶鲁、梆儿头、金钟儿四种鸣虫终生离不开土壤,所以被称之为“xue居类”。 xue居类的鸣虫当然是要筑巢,而蛐蛐在白露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是不会筑巢的,白露前后便会筑巢。 筑巢后,蛐蛐白天在巢xue休息,所以要用特殊工具来捕捉,这也就是“签子”的作用。 发现蛐蛐窝后,将“签子”也就是铁枪头戳进窝旁的土壤中,轻轻摇晃,蛐蛐会自己爬出洞口,这样人就可以逮捕了。 当然晚上蛐蛐会出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