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_第三百三十一章:马周辩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一章:马周辩经 (第2/2页)

,但颜氏之儒与孔师的教诲并无差异,区别只在颜

    氏更注重德行修养而已。

    孔师门下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等“六艺”是孔子教授门徒的六种典

    籍,六种典籍是包含在德行、政事、文学、言语等所谓“四科”的科目之内的。

    言语既古言之外交也,外交政事属政治科;文学则如今人在书卷上传授知识。

    但孔门所授,乃有最高的人生大道德行一科。

    子夏列文学科、子路长治军、冉有擅理财、公西华熟娴外交礼节至于德行

    一科,尤是孔门之最高科。如颜祖回。

    虽然颜氏专攻德行,但千年来的传承,怎么可能较之那马周还不解孔师之教诲?

    “就先从这第一则开始吧。”

    殷清风早就预料到这马周版的一经问世,必然是纠纷不断,可他没想到

    眼前颜思鲁的架势分明是想马周逐字逐句的辩论。不过,这也是好事儿。

    马周脑子里的解读,包含了诞生后一千多年来的内容,而他看到

    的解读,则是从清末到现代,用平等博爱等现代精神解读的内容。

    他相信,跨越近两千六百年时间长河所融合的经义,必定会击败这个时

    空世人对的理解——不管这个人是孔颖达还是颜思鲁。

    孔子之后的儒学八门,唯有颜氏之儒有序的传承至今。

    这儒学八门,韩非子将子张列为首位,将子思列为第二。而剩下六个门派在战

    国末期又重新趋于统一,而且承认了鲁国的曾子学派的正统地位。等到了罢黜百家

    之后,子张、子思和曾子学派也被融合到新儒学里面了。

    但颜氏的学问是以家族的形式传承的。不管儒学儒家怎么变,颜氏的地位就在

    那里。所以,只要今天把颜氏辩倒了,这断句后就可以刊行天下了。

    换做在一年前,在面对颜氏之儒的后人时,他一定会“战战惶惶,汗出如

    浆。”。但,经过这一年与殷侯的讨论,马周感觉自己已经脱胎换骨了、已经无惧

    于天下任何知名大儒了!

    他自信的走到颜思鲁的前方,在众目睽睽之下,躬身后说道:“世人说话的习

    惯是,将相关联的、或者是有因果关系的、或者是有转折关系的事情放在一起说。”

    众人一愣,与说话习惯有什么关系?

    “周最初学第一则的时候,夫子的教导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

    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

    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解读,那么,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不亦”二字上面。“不

    亦”二字关联了其前后的因与果。但,重点真的在“不亦”二字上面吗?

    世人都说是劝学篇。

    周理解是:孔圣师时代是个“伦理政治合一”的时代,他的学生前来学习都是为

    求做官,因此都渴望成名,希望自己的道德学问迅速得到众人的肯定。所以,孔圣

    师从成名方面勉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又告诫他们不可cao之过急,不要为暂时没有

    成名而怨恨生气,是十分正常的。

    孔圣师自己希望成名,也认定君子都追求成名,这里却说“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不矛盾吗?一点不矛盾,也不虚伪。

    因为这句话是要安慰暂时还未成名的人。追求成名和实际成名毕竟不是一回

    事,因而肯定追求成名的道德价值,所以,这一则就不能蕴涵追求者未达到目的就

    有理由悲观丧气、怨天尤人的意思,也不要求否认还没有成名的君子。

    所以,这一则的重点不在“不亦”二字上面!”

    这个结论,似乎有些震惊四座的效果。

    颜思鲁、颜师古、颜相时等人不约而同的露出沉思的表情。

    是啊~~~既然是劝学,那孔圣师就不能说出悲观丧气、怨天尤人的话,而是鼓

    励那些未成名者。

    马周有意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人去思考,并且等着有人来发问。但他见无人提

    问,他便开口说道:“周在殷侯的提点下,重新思考这一则的含义。”

    在颜氏族人看向殷清风的时候,他恭敬的说道:“若非有殷侯的提点,周至今

    依然自喜于过往。”

    颜氏族人又看向马周。“就算你得到他的提点,也不用说什么“自喜于过往”

    啊~~~你现在不喜了,那我们呢?你是想说,我们还在自喜呗?你是想说,这的注释就无可更改了呗?”

    马周不在意是否把人给得罪了。他从下定决心追随殷清风后,时刻提醒自己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