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_第四百一十六章:除夕训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六章:除夕训妹 (第1/2页)

    学堂的cao场上热闹非凡,村民们正在为上元节游街排练着百戏和傩戏。

    “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是相对宫廷歌舞的民间诸技的统称。

    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

    包括杂技、角抵、幻术、游戏等,尤以杂技为主。

    具体的内容有:战国时已很流行的飞丸、传自波斯的“安息五案”、叠案倒立、踩高跷、鱼龙曼延、高空走索的高絙、一人手持或头顶长竿,另有数人缘竿而上的寻橦、起源于与汉代舞龙灯等等。

    五个妹子平时不是读书就是教书,此时见了这么热闹的场面,只恨一双眼看不过来。

    同样看得有滋有味的殷清风见天色已暗,他该回去做饭了,“你们是在这里继续看着,还是跟我回去?”

    “呀~~~”看得入神的襄城一声惊呼,“都化了。”她伸出小舌头去舔食手上的糖汁。

    “二十三,糖瓜粘,灶神要上天。”。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过后,许多地方的孩子们就高兴地唱起了这样的歌谣,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

    民间对于过年前的准备,各地都有地方特色的顺口溜。

    如:东北地区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北京地区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作豆腐...

    这些地方百姓口中的“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粘性很大的糖。拉制成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糖棍,就叫“糖瓜”。

    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南梁朝宗懔的中记载为“胶牙饧”。在蔗糖没有普及之前,是古代最主要的甜食。

    见襄城的小女儿态,其他几个妹子笑了。繁星掏出丝帕帮她擦拭,“谁叫你贪嘴,拿了最大的那一块。”

    襄城含含糊糊的回道:“本来是能吃完的,刚才看着看着就忘了嘛。”

    妮子站起来,同时也拽起襄城,“走吧,明日再来看。咱们回去帮郎君洗菜做饭。”

    “嗯、嗯。”襄城的小嘴巴始终不离开胶牙饧。

    欢快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这一日早晨,襄城总算等到殷清风下楼了,“哥哥、哥哥,今夜要守岁了,月丽要吃好多好吃的。”

    看着襄城娇憨的模样,殷清风开心的笑了。现在的襄城会主动的表达自己,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总是隐藏自己的心思。

    “那你都想吃什么啊,你总得告诉哥哥,哥哥才能给你做啊。”

    襄城伸出手数着,“月丽要吃油炸小麻花、rou丸子、萝卜丝丸子、鱼丸子、藕丸子、红枣糕、酱驴rou、酱鹿脯、鸡蛋羹、饺子、小笼包、千层饼、馄饨...”

    有些是这时已经有的,更多的都是殷清风做过的。

    殷清风笑呵呵的看着襄城数手指头,妮子在他身后伸手点了下襄城的额头,“就算你的清风哥哥给你做了这么多好吃的,你就不怕胖成小猪啊~~~”

    猪和王八一样,在此时还不是骂人话。唐人如果被谁说是猪或王八,他会乐呵呵的道谢。

    在营养不良的先秦时期,体态圆滚滚的猪象征着体魄健康;而猪一窝能生十只小猪仔都不稀奇,所有又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很久。

    从新石器时代的猪形陶罐和猪纹陶钵、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猪龙、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青铜猪卣、汉代至南北朝的玉握猪、魏晋的壁画砖、满清的余省和张为邦画的、民国的白底黑花猪八戒形瓷倒流壶等等,无不把猪视为福气的象征。

    中说寿命极长的龟中有八个顶级品种的王龟。百姓分不清这八个顶级品种的王龟各自的名称,就统称为王八。

    古人把其所信奉的做人的根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称之为“八端”,不遵守这“八端”的人,叫做“忘八端”。

    随着时代的变迁、声韵的变化,“忘八端”被谐音为“王八蛋”。

    “王八蛋”这个词是一句很歹毒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