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0章 四书五经已了然 (第2/2页)
女孩子。” “不用担心,只是去跟着读几年,又不是为将来考什么功名。” “好吧,然儿愿意。只是,我只想读半天。” “为什么?” “上午去听先生讲课,下午然儿回来练字,陪娘。” 夫妻二人本来就没打算让萧逸然整天待在学堂里,既然萧逸然提出来,自然满口答应。 “然儿真乖,就去半天,也不是一定要去,什么时候想去就去,不想去,就在家里陪娘。” “嗯。” 直到过完端午节,萧逸然才在喜的陪伴下,由父亲萧国良领着来到县衙的学堂。让萧逸然没有想到的是,学堂里的学生,从六七岁,到二十多岁,甚至三十多岁的都有。只是,并不是都集中在一个教室读书。大致分成三个年级,六岁至十岁的孩子在一个年级,是新开蒙的学生。十岁至十五六岁在一个年级,是已经考中童生的学生。剩余的都是已经中了秀才的生员。萧逸然自然是跟在启蒙班读书。 对于突然来了一位年龄只有两三岁的女孩,还是在县学引起了的轰动。当一家人打听到,女孩子是县衙仅次于知县的萧通判的掌上爱女时,才释然起来。 启蒙也叫开笔,萧逸然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笔。先生是为五十多岁,须发花白的老者。知道萧通判送女儿来读书,只不过是让孩子能认识几个字而已。至于送只有两岁大的孩子来读书,先生还是有些不解。一般的孩子,大都是五六岁才启蒙,就是很聪慧的孩子,也要到四岁之后启蒙,怎么才两岁就送了过来呢?所以,待萧逸然坐到前排位子上后,开口问道: “你在家里读过书吗?” “读过。” “哦?都读过什么书?” “《千字文》和《论语》。” 其实,萧逸然除此之外,已经把《大学》也通读过了,正在读《中庸》和《尚书》。 “你什么?你读过《论语》了?” “是的,先生。” “那你被一段《论语》里的句子给我听。” 从先生的语气里,明显能听出对方的不相信。随着稚嫩的童音响起,萧逸然都快本正本《论语》背完时,先生才反应过来。连忙道: “好,好,好。” 连了三个好字。把坐在萧逸然身边的喜,差逗的脱口笑起来。 “你叫萧逸然?” “是,先生。” “能背《论语》,可否能讲呢?” 见萧逸然头,先生连忙道: “那你讲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 萧逸然略作沉思,便开口讲起来。听得先生如同见了什么怪物一样,惊疑地盯着萧逸然,嘴巴满满越张越大。等萧逸然讲完,先生又让萧逸然写几个字看看。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下午,萧逸然回到家里,不等孙氏开口询问,喜已经喋喋不休地把学堂里发生的一幕,仔仔细细讲了出来。欢喜地孙氏抱起萧逸然,不住地亲吻着。 等晚上萧国良回来时,孙氏本想给他讲讲女儿上午在学堂的经过,萧国良却抱起萧逸然哈哈大笑起来。 “逸然,爹娘的好女儿,今天可是把县学的张先生给镇住了。” 原来,萧逸然上午放学离开后,下午那位须发花白的先生便找到萧国良,一五一十地讲了萧逸然的表现。并对萧国良建议: “通判大人,逸然姐可谓神童。就目前姐掌握的知识,已经不适合再在启蒙班读书,还是送到童生班就读吧。怕是到童生班,姐也是佼佼者。” 哪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息?就算萧逸然是个女孩,将来注定不可能走上仕途之路,有孙氏的例子在,萧国良还是非常喜欢。把张先生的话转述给孙氏母女后,萧国良问萧逸然道: “女儿,明天去和那些童生们一起读书可好?” “好的,爹爹。” 萧国良和孙氏之所以要萧逸然去县学读书,还是存了一别的心思。他们虽然也知道,女儿聪慧的事情传出去未必是件好事情,不过,只要把握得当,还是利大于弊的。女孩子早晚要嫁人,为了女儿将来能有个好归宿,趁年龄的时候,传出名声出去,等十几岁之后,再禁足也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此以来,名声在外的女儿,必定会引起众多豪门,或者书香门第的注意。如此以来,女儿的终身大事,也就有了更多可供挑选的余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