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卷.腾起间风云变 第十九章.归京路上(中) (第1/2页)
汉许很少有人会想到,以萧漠今日也功勋,今日!茶根:。【】点声望。竟是要在大战结束之初,费尽心思的写这么一份请罪折子。 但这却是事实。 楚灵帝确实是一位宽厚的老者,对萧漠也是信任非常,前些日子发给萧漠的密旨中,除了问策之外,还提醒萧漠,虽然如今的萧漠立下了楚朝百余年来前所未有的功勋,但朝中却并非对萧漠赞声一片,反倒是颇有一些御史连连以密奏的行事弹劾萧漠。虽然被楚灵帝压下不发,但这股暗流却是随着时间的积累越加汹涌,据楚灵帝所知,许多御史大臣已是联合起来,准备要在萧漠归朝之日向萧漠发难。所以在密旨中提醒,要萧漠早做准备。 甚至,楚灵帝将御史们呈上来的密奏,都在涂掉名字后转发给了 漠。 在这些密奏中,萧漠发现,自己之所以会受到弹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越权行事,目无君主。 这是指萧漠以粮草换取草原联军手中的那些被俘的官员、儒士时。并没有提前向楚灵帝汇报。而是直接决定。萧漠虽是上元城监军,总揽战场所有军政事务,但在那些朝中大员看来。以粮草资敌的行为,显然不在其中。 其二,违反祖宗法制,私改体利。 这是指萧漠在当日上元城之军陷入劣势士气低下时,为了鼓动士气。私自向上元城近十万宣布,待战后为这些将士脱离军籍,转为平民的许诺。 其三。冷心无情,驱民赴死。 知%,万 这却是指在草原联军驱民攻城之时,萧漠借助鲜卑步先根之助,提前派出密使混于被俘民众中,并在草原联军攻城之前,鼓动民众暴乱,在引起草原联军混乱之余,趁机派兵攻击。当夜虽然重创了草原联军,却也让那被俘的十余万楚民死伤过半。一夜之间尸骸遍野。 世情如此,中华一族,向来是无视功绩,只看罪责。强求世人皆为圣人完人,行事要中规中矩,不能有丝毫过错,旦有丝毫瑕疵。就会有人抓住不放,直到耳年后依然常常提及,以警示后人。 在这般情况下,若当真有人说你有错,你不能强辩,只能“有则改之,无则勉之”楚朝“请罪折子”的规矩,也由此而来。 更何况,这些御史所弹劾萧漠的事情,也确是事实。 请功折子之所以难写,在于利益的调协,而请罪折子之所以难写。却在于如何认罪。 小罪小错大可认了,在说几句“形势所逼,别无他法”的解释,处罚也不会太重,但若有伤及根本的罪责,却是绝不能承认的。 在萧漠眼中。像什么“越权行事,目无君主违反祖宗法制,私改体制”之类的罪责,看似罪名极大。但实则只是楚灵帝一句话的事情;最多不过降职罚禄罢了,与萧漠所立的功勋相比较。更是罪不抵。 真正让萧漠头疼的罪责,却是最后的“冷心无情,驱民赴死”这般罪过是坚决不能承认的。否则萧漠在朝野间的声望,就要一朝近丧。落的无数骂名了。 在楚朝这般环境中,一旦你声望尽丧,那么你的政治前途,也就堪 了。 想明白这般原则后,再细细检查了一遍。自觉没什么漏洞后。终于放下,眼光扫过桌角处那几份弹劾自己的折子,却是随手拿起一份翻开。看了两眼后又随手丢到一边。嘴角泛起了一丝轻笑。 “无视功勋,只视过责,国人见不管他人出风头喜欢暗中捣乱的心思。倒是古今不变。”萧漠喃喃自语道:“不过也好,这段时间我确实太像一只出头鸟了。想来入朝不过半年,已是从五品的官职,如今又立下这般功勋,归朝后又不知要左迁何职,风头太盛了,给你们一些借口压一压也好,” 当日萧漠与张茂宗、范祥等人讨论自己在入朝后的对策,原本萧漠觉得自己应该韬光养晦,若年纪轻轻已是位居高位,将来升无可升,为皇家所忌。而张茂宗与范祥却力荐萧漠应该趁着楚灵帝尚在,对萧漠宠信无二时,极力扩充势力,待日后势力有成后,再行韬光养晦之策,如此一来门下有无数门生故吏守望相助。只要注意后期的升迁速度自是进退两可。 在当时,萧漠采纳了张茂宗与范祥的建议,然而如今时过境迁,形势大为不同,虽然楚灵帝尚在。宠信依旧。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