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07章 心念芷翎出事被抓 (第1/1页)
是谓夺五行之英,盗五常之精,聚之则一芥可包,散之则万机齐亨。其用事也如酌醴以投器,其应物也如悬镜以鉴形。于是乎变之为万象,化之为万生,通之为阴阳,虚之为神明。所以运帝王之筹策,代天地之权衡。 道德即天地,五常即五行。五常中的仁,有利于万物生长发育,因此对应于五行中的木;五常中的义,救难拔厄,因此对应于五行中的金;五常中的礼,懂得规矩通彻光明,因此对应于五行中的火;五常中的智,随机变通,因此对应于五行中的水;五常中的信,诚实,因此对应于五行中的土。 当仁不足的时候,义来补充,即为金克木;义不足的时候,礼来补充,即为火克金;礼不足的时候,智来补充,即为水克火;智不足的时候,信来补充,即为土克水。 仁义礼智信顺序作用是五常相互补充,逆序作用则是五常相克。这亦是万物衍化的道路。 心性豁达清静无为就称之为道;心地能长久保持住豁达无为状态就称之为德;由于豁达无为不干扰自然规律的运行,有利于万物生发,称之为仁;由于有仁爱之心而救困拔厄,称之为义;救困拔厄有施行和不施行的差别,称之为礼;救困拔厄可以根据情况变通施行,称之为智;在这样的变通中保持诚实,称之为信;将道德仁义礼智信贯通融合在一起,就称之为圣。 道即是虚无,而虚无是没有办法长久保持住的,因此虚无就将自己的特性赋予了德;德即是清净无为,而清静无为没有体现其作用,于是将其特性赋予了仁;由于仁促进了万物生长发育,万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然有不利的事情发生,于是仁将自己的特性赋予了义;由于义是济安拔危,必然有褒贬品评,因此义就将自己的特性赋予了礼;礼是根据一定的规范决定济安拔危实施与否,必然墨守成规,因此礼又将自己的特性赋予智;智即是变通,由于变通太多使得事情无法确定下来,因此智将自己的特性赋予信。信,即诚实,成为万物共同的道。 大至人心,也有多变。yin欲到极端的人最后变成妇女,暴怒道极端的人最后变成猛虎。心变了,形体也不得不变。因此,高兴的人的其形体一团和气,喜悦的人其形体舒适安逸,愤怒的人其形体刚直不阿,忧愁的人其形体悲哀凄凉。这也是变化之道。 于是我知道,意识专注于我的六尺之躯时,可以变成龙蛇,也可以变成金石,也可以变成草木。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呀。这难道就是变化的来由。 书之道,心与手合一,手与笔合一,忘掉手和笔,然后才可以明白书法的诀窍。融和顺畅,并非就是灵敏机巧;醇厚质朴有古风,并非就是朴实;柔弱,并非就是美丽;粗暴凶狠,并非就是勇敢。由于意识笼罩,元气熏陶,所以出谋划策中含有血气在内,接人待物中含有性情在内。 没有笔墨留下的痕迹,没有机心智谋的形状,没有刚强柔弱的容貌,没有驰骋万里的征兆。就像皇帝之道那样温和欢悦,就像有道德有学问之人的风格那样端庄宁静。 因此能看到这些事情本质的人,心地愉悦欢欣,精神平和无波,元气融合于内,执政盛世太平,处事无兆无象。什么原因呢?看见山的时候心里就会安静,看见水的时候心里就会发生波动,看见云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变化,看见石头的时候心里就会变得坚定,这就是人之常情。 善与恶,做坏事的人怕别人认出来,但肯定会有人认出来;做善事的人想让别人知道,但肯定会有不知道的。因此,做坏事不被别人认出来的,就称之为大恶;做善事不为人所知的。就称之为至善。 喜欢实施恩惠的,其恩惠范围小;追求出奇效果的,功劳也不会大;善于下棋的不会有远大目光,用华丽辞藻做文章的,即使出名也是昙花一现。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以道为至上,坚守自己的德行,所以能够万世不朽。 张玄楚感叹道:“修行的人!不空谈,做行者而不做学者,言者不如默者知; 不怕穷,劳其心志,苦其筋骨磨练毅力; 不怕富,灯红酒绿,花前月下锻炼定力; 不怕逆境,绝不放弃,坚信总会有否极泰来。” 就如此默默地观看书卷,一看就是一个多月,今日也不知道为什么,眼皮老是跳动不停,心有不安。放下书卷,看到一仙来到,问道:“今日外面发生了什么吗?” 那金仙是镇元大仙的弟子之一,堪比天尊之大罗金仙。此仙想道:这位仙人虽然现在修为不高,但是他能与师尊同得入仙宝领悟,得好生招待。说道:“张仙人,外面没有发生什么事,不知道张仙人为何如此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