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53、暴发户 (第1/1页)
小威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地质学家,可以去野外勘探,可以走遍中国乃至世界。后来,就觉得这个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再后来,小威觉得要是能像三毛那样,一边旅行一边写作,也很不错。但是显然,也不能实现,如今,小威学习花艺,觉得能开一家自己的店,冲冲咖啡,看看书,卖卖花,也是不错的。
中国人最好的生活应该是,屋后有山,门前有河,小桥流水,有院有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小威心中的理想中的家园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如今的城市,遍布钢筋水泥,人都变成了小小的火柴棍,被装进了盒子里。大都会的车水马龙,熙攘人流,快节奏的生活,带给了人们无比高效的生活,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
人们一边迫不及待的涌进大都市,又一边迫不及待寻找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有些人离开大都市里的高薪岗位,跑到山村一隅开起了民宿,杨丽萍的月亮宫曝光,让大理洱海和丽江成为了逃离都市生活的热门地,很多人去丽江寻找街角的偶遇,去洱海畔批地投资修房。
甚至有一部分人喊起来口号:逃离北上广。
人们渐渐变得佛系起来。
有人都市中寻找静地禅修。
有人去茅山脚下潜心修道。
在新社会,佛教从未有过的这样受欢迎,人们需要心灵的寄托。各种募捐行骗也层出不穷,真假难辨。热门人物少林方丈被卷入其中,有人实名举报,最后经过一系列排查,澄清,纯属诬陷。
但经此波折,国家对寺庙以及佛教管控力度加大,羽一直等待的批文就此搁浅。
羽来找小威,小威独自在花店,就给羽泡了一壶茶,随便闲聊着。
禅修院的事,只好揭过不提。
城市副中心定下来后,通州陆续有整改动作,都不大,近期突然下令,开始大拆迁。
小夕婆婆家是通州潞城本地户,典型的农村户口,中央一声令下,拆迁潞城平房区农户,大成和小夕一夜间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北京拆迁户。
潞城村里的居民把拆迁队堵在村外,虽然大家都知道螳臂当不了车,但还是不会轻易放拆迁队进村,村民都在商讨如何具体利益最大化,争取最高额的赔偿补助,大成也回去和全村商量去了。每次拆迁,先搬的都有奖励,而最后的钉子户也或多或少能捞到额外好处,全看如何取舍。
最后各方谈妥,除了正常的按住宅面积赔偿几万的补助款外,还会分派回迁房,并且在拆迁期间每户每月补助八千的租房补贴,并按人头额外补助。
小夕紧锣密鼓的日夜造小人,准备添丁增口,多拿补助,同时寻找住房租住暂时落脚。
小威帮着看过几户,觉得暂时落脚都挺不错,价格也合理,房间也整洁,离花店又不远,但是小夕无论如何都不满意,道:“一点都不好,家具太差,没有家的味道,太随便了。”
最后挑了一间月租五千多的小复式跃层,才算满意。
小威在心里暗笑,没拆迁的时候,大成家里就是普通的农村小院,破破烂烂乱七八糟的也没见收拾,小夕和大成也不回去住,每天都是挤睡在花店后面没有窗户的狭窄库房里,库房只有一张铁架子上下铺,上铺堆满了杂物,下铺也乱七八糟,从没见小夕收拾过,没想到刚拿到手一笔租房补助,就大手笔花了五千多租房,还破天荒要求挺高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