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95章 子龙帅哥 (第1/1页)
终于,萧汉俊不扯了,拱手肃然道:“夜深了,卑职就不闲谈了。卑职今日前来,实是有一事要请指挥使帮忙!” 骆养性不动声色,嘴角微微露笑意,这一番较量,他赢了。 “照磨客气,但有能帮上忙的,骆某绝不敢推辞。”骆养性一本正经的拱手回礼。虽然他是堂堂地锦衣卫指挥使,但在内心里,他却一点都不敢小看萧汉俊,不止是因为萧汉俊是太子面前的红人,更因为萧汉俊破获辕门闹事案,只凭鼻子就抓到红娘子之事,已经在京师传的神乎其技;东厂派人跟踪萧汉俊,结果人却悄无声息的不见了,东厂怀疑是萧汉俊动的手,但却找不到任何证据。对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本事,连东厂的人都敢杀的刺头,骆养性岂敢小看? “京营两个军需官,一死一失踪的事情,指挥使可听说了?”萧汉俊道。 骆养性心中一动,他当然听说了,而且他还知道其中的一些内情,尤其是太子和京惠商行的关系,以及李国祯和赵直结怨的过程。赵直被杖毙之后,他立刻意识到李国祯惹了大祸,太子怕是不会饶过李国祯的。而两个军需官的死亡和失踪,也在他的意料中。 杀人灭口嘛,任何人都会这么做。 不过因为上一次“杀管家”的事情,他彻底还了李守锜的人情,两不相欠,因此这一次李守锜并没有来找他。现在想来,真是庆幸。 因为没有参与,所以他心情还是比较坦然的。 “当然听说了,贼人居然敢对军营的军需官动手,胆子实在太大!”骆养性假装义愤填膺。 萧汉俊盯着骆养性的眼,一字一句的说道:“事关京营,军情司第一时间就介入了调查。不瞒指挥使,到今天下午,军情司基本已经确定凶手是谁了。” 骆养性眉角一跳,心说好快,脸上却假装惊讶:“哦。这么快就查到了凶手,萧照磨果然厉害!” “不过有一个小问题,需要指挥使帮忙。”萧汉俊收回目光,声音也变的柔和。 “没问题,镇抚司一定全力配合。”骆养性点头。 “从现在起,三天之内,不管听到此案的任何消息,指挥使都要假装没听见。”萧汉俊道。 “嗯?为什么?”骆养性不解。 萧汉俊却已经起身拱手:“事关重大,到现在为止,只有卑职和指挥使大人知道此案的内情,连太子都不清楚。一旦泄露,就是你我的责任。好了,卑职的话已经说完,就此告辞~~” 说完,袍袖一甩,转身就走,根本不给骆养性提问或者是挽留的机会。 只留下路养性一脸愕然的坐在那里。 怎么地,这就走了? 事情还没有说清楚呢? 什么内情?我知道什么? 等萧汉俊身影消失,脚步远去,骆养性静下心来,将萧汉俊所说的话全部捋了一遍,方才确定了重点。萧汉俊说了那么多,但重点其实只有一句:“一旦泄露,就是你我的责任!”也就是说,今晚的事情和军需官的案情,他都必须保密,不然萧汉俊就会把泄露机密的帽子,扣到他的脑袋上。 一个小小的照磨,他当然不会怕,他怕的是太子。 “可恶~~” 骆养性又是恼怒又是惶恐,他意识到,萧汉俊今晚的到来,从头到尾就是一场试探,而令他恼怒的是,萧汉俊好像已经从他的表情神色里拿到了想要的答案,因此才会匆匆、但又非常潇洒的离去。 惶恐的是,对于京营军需官被杀的事情,他是知道一些内情的,虽然没有证据,但他百分百的可以肯定,一定是襄城伯李守锜在后面搞鬼,如今萧汉俊深夜拜访,说已经查到了凶手,难道是已经查到李守锜了吗?不,不可能,李守锜老jianian巨猾,纵横这么多年,岂能这么容易就能被查到的?如果不是,那萧汉俊究竟是什么用意?难道是知晓了他和李守锜曾经的关系,所以前来试探吗? 想到此,骆养性额头忽然冒出了冷汗。 “骆川!”骆养性猛地站了起来。 管家骆川走了进来,躬身听令。 “你带人查一下,看是否有人在暗中监视咱们骆府?” “是。” 骆川急急而去。 作为骆府的管家,跟随两代锦衣卫指挥使,骆川的本事,可不仅仅是照顾看家理院,论跟踪监视的本事,他远在一般的锦衣卫暗探之上。 一刻钟后,骆川提着灯笼回来了,摇头。 但骆养性还是不心安,他总觉得萧汉俊在监视他,这一来,他小心谨慎,不敢有任何的逾越…… 凌晨,朱慈烺在卯时之前准时睁眼,早就等候在外面的太监和宫女服侍他洗漱更衣。很快,信王府的承运门大开,先是锦衣侍卫,接着身穿大红龙纹便服、戴黑色翼帽、披着黑色狐领披风、腰悬长剑的大明皇太子走了出来,翻身上马,在武襄左卫的护卫下,向城外而去--虽然是卯时起床,但朱慈烺不是上朝,而是要视察京营回到京师之后的第一次晨练。建虏入塞在即,强兵练武的准备一刻也不能停。 “塔塔塔……” 脚步声踏起,像是闹钟一般,京营晨练的队伍准时出现在城门口,虽然京籍士兵放了两天假,但仍有很多非京籍的士兵和大批新兵,加上闯营的降兵,从各城门依次出城晨练,队列整齐,气势恢宏。 两位没有随太子出征开封的将军,善柳营主将张纯厚、右柳营主将申世泰知道太子今早一定会视察,于是全身披挂,带着副将参将,早早就守在城门口。当太子马队出现时,立刻躬身抱拳,齐声道:“臣等参见殿下~~” 两人虽然没有战功,不过镇守京师,督促各营训练也算是有苦劳,朱慈烺向两人微笑点头。 送京营将士出城cao练之后,朱慈烺折而向北,往北面的京营官田而去。 相比于战事的紧迫,财政的困窘,另一个影响明末历史走向,最终导致明朝灭亡的大因素就是粮食的短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