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七十二章 迁都还朝 (第1/1页)
当刘赟在得知了次子的美名后,是哈哈大笑。他知道张宁出身于江湖,而刘襄染了一身江湖气息倒也不足为虑。同时刘襄的性格极其像他,所以他找来了童飞,并让刘襄拜在了童飞的门下,学习武艺。而学识方面他却让刘襄拜在了朱儁的门下,尽得朱儁的兵法及儒学。 至于三子刘希,由于年纪还小,所以刘赟决定将三子和小女莺莺带在身边,自己教学。刘赟这一系列的安排,让不少的大臣们都意识到了什么。当卢植与蔡邕等人问他将来希望谁来继承他的位子时,刘赟笑了笑就说道:“我的继承人必须是一位能征善战、博学多才、治理天下的强者才行。我可以不管他是第几子,只要他能通过我的考验,那他就是我的继承人。帝王之心可以有仁政,但决不能有博爱。” 刘赟这最后一句话也是在告诉他们,你们把我大儿子给教歪了,我的继承人决不能是一位儒者。这世界就是一个弱rou强食的国家,而帝王也随时要保持一颗警惕之心,谁要是敢来犯我疆土,就要十倍百倍的还之。 同时我建立的大汉朝就是一个以武立国的天下,文人决不能在武人之上。而且文武还必须要分开,文人不能插手武事,而武将也决不能干涉内政,所以文臣武将得携手并进,共创我大汉朝的辉煌和永存。 当刘赟的意愿被文臣武将们知晓后,大多数的人都支持了他的做法。唯有卢植、蔡邕等老学究是摇头叹息道:“矫正朝纲,违背人常,还真是不走寻常路啊。看来我等确实老矣,已经跟不上下一代人的思路了,这可如何是好” 说起来蔡邕等人还是希望长子刘新能继承帝位,所以才孜孜不倦地教导他学好儒学。可刘赟的一席话让他们多年的付出化为了乌有,这怎能让他们甘心呢。 而朱儁和郑玄等人则劝道:“子干兄、蔡翁,我等知道你们的用心良苦,但那位王爷可是在乱世中崛起的强者,又岂能让儒家思想独占鳌头呢。你看看他开办的书院,有哪样是为了儒学而采用的,他要的是百家争鸣的人才啊。而大汉崛起于秦皇的暴政,因此才得以平天下。但用儒学治国,得到的却是满目疮痍,子安有句话说的不错,绝对的权力酿成绝对的腐败,这真是警示名言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