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战告捷 (第1/1页)
三国战神马孟起虎牢关下,小将扬名第一百七十七章首战告捷马超看向自己身后那一万名士气高昂的部队,他们在看向自家主将的目光中,时不时地会露出一种心悦诚服的拥护和深深的崇拜。 自从前年在关东诸侯联盟共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大放光彩之后,马超也算是这大汉天下的一名新秀将领了,而且表现还相当突出。 再加上去年指挥的攻灭韩遂之战,虽然并没有像前年那样从头到尾亲临战场,表现那样夺目,但身居幕后的指挥和最后的力挽狂澜也算是可圈可点。 最重要的是,此时的他已经向着一个君主的方向进发,而不再是一个只知道率军冲锋的猛将,或者统兵作战的将帅。 这样优秀的顶尖人才,这样厉害的英雄人物,得到普通士兵深深的崇拜,当然是很容易的。 但是想要得到他们心悦诚服的信任和毫无保留的拥护,那可是非常难的。光有上面说的这些东西,可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现在普通士兵的身上,也很少体现出那种毫无保留的绝对拥护。 但明显能够看到的是,他们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愿意跟随马家,拥护马家,甚至非常乐意为之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和鲜血,让马家壮大。 这种意志和心态,在大部分的士兵那里是完全存在的。毕竟,他们中也有很多人是从军多年的老兵,也不止在马家麾下当过兵,自然知道别的军队中士兵的待遇。 别说是整个天下了,那样的范围太大,他们也不了解。整个凉州乃至整个西北之地,他们见识过和听说过的地方,从来没有见过和听过哪一方势力能够对麾下的士兵这么友好。 既然如此的话,反正都是当兵,为什么不选择待遇更好的马家呢?而且马家的实力越是扩大,对他们就更加有利。 这种有利不仅仅是一种与有荣焉的荣耀感,更是一份切实的利益。 毕竟,他们作为马家最早的军队,在马家日后崛起的过程中,自然会得到最多的资源和抚恤。在军队分配利益的过程中,作为第一批的老人,肯定会有所优待。 只要马家不断地向前发展,他们就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利益,切切实实的好处。 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士兵们就会深切地觉得,跟着马超作战,不仅仅是为了马家,而且也是为了他们自身,为了给他们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和利益。 拥有这样心态的部队,自然要比那些被胁迫入军不情不愿和为了所谓虚无缥缈的军令责任之类,跟着主将作战,为主公牺牲的军队,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能够调动起来更大的积极性,更加愿意为这支军队和这一方势力着想了。 在作战的积极性和部队的凝聚力这两个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之后,其实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方势力的整体实力的,而且影响还会很大。 就比如说吧,去年马家和韩遂的那场战争,韩遂裹挟而来的青壮百姓加上他的正规部队,在刚开始的时候有着接近十万人之众,可谓是声势浩大无比了。 但是,韩遂对这样的裹挟而来的青壮百姓是什么态度呢? 他完全不在意他们的生死,只是想把他们作为炮灰。 因此,首先由于他的愚蠢行为,那些百姓就在被偷袭之后死了很多,他的声势也没有原先那么浩大了,百姓也并不愿意为他作战。 如果不是有正规军在后面强迫着他们,恐怕那些青壮早就逃之夭夭了。 因此,在韩遂攻入金城之前的那段时间里,这些士兵的作战积极性普遍不高。虽然他们也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战,但是只是被北宫离和俄戈带人偷袭之后,就损伤大半。 韩遂只是利用他们对马家的仇恨来调动部队的作战积极性,显然没有利益来得实在。 因为百姓们也并不完全都是傻子,他们自然能够想明白这个道理: 两方之所以发生战争,可不仅仅是马家的原因。马家直接杀死了他们的亲人朋友,但韩遂也是强迫他们入军的罪魁祸首。若非韩遂强迫他们入军,他们的亲人怎么会在这战场中丧失生命呢? 尽管后来韩遂也觉悟了,在进入令居后给许多百姓许诺下了很好的诺言,描绘出了很是美好的蓝图和前景,战争胜利之后,每个人分多少土地,分多少钱粮。 这个举动确实暂时性地调动起来了百姓们的士气,但是这些利益终究只是镜花水月,没有真正落实下来。 而没有真正落实的利益,就不能永久地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只能作为一种临场冲锋之前的激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