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之最强帝国_第一百六十一章 交锋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一章 交锋3 (第2/2页)

入,怕是结果和辽东军的这支装甲兵没什么两样。数百辆坦克没有步兵掩护冲击近10万军队,是想要体验一下被装备了单兵反坦克武器的步兵打出翔来的感觉吗。

    现在不是几十年前的第二次全球大战时期了,单兵反坦克武器的发展,让单独的装甲部队很难再对步兵形成碾压优势,毛国当年在车迟战争中就吃过这样的亏。

    就这样,双方第一轮的交锋,济世军以空军突袭加上炮兵火力覆盖,给予辽东军以重创,同时济世军陆航配合机械化步兵1师的两个坦克团,全歼了孤军深入的一支辽东军前锋装甲部队。

    而此时济世军兵力尚未部署完毕,人数在这片战场上处于劣势,无力进一步扩大战果。但是辽东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济世军空军炮兵的sao扰下,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付出了惨重伤亡后,方才将军队收拢起来发动进攻,而这时他们才发现前方的通路被“坏到头顶流脓”的济世军早就破坏的一塌糊涂,还踏马撒的到处都是地雷!单单清理这些凌乱的地雷,就不知道要费上多少时间。

    面对如此情况,辽东军闪电突袭的计划直接宣告了破产,只得收拢部队,一边顶着炮火清理雷区,一边向那处通往长白和松石城必经的花松江支流推进。直到几小时后辽东军的炮兵在望天峰南的山地登陆,对松岩城炮兵展开压制性炮击后,陆上数万军队还是没有将雷区清理干净。

    而此时的济世军,经过长达半天的缓冲时间后,7万松岩城与长白基地市联合部队终于赶了过来。

    目前的形式是,济世军与辽东军,双方隔河展开对峙。济世军有元城派遣的精锐,但是更多的却是极速扩张后的新兵和收编的杂牌部队,并且投入的人数处于劣势,唯一的优势就是拥有装备和地利。而辽东军不仅人多,而且士兵对比济世军新编的部队从单个单位战斗力来说还有优势。但是也存在士兵训练不足,指挥不协调等问题,并且武器装备要落后于济世军。

    而此时,双方的战报都已经送到了各自头头的手里。辽东基地市的总指挥张军国立刻召开了会议,他们没想到这个新冒头的济世军竟然如此棘手难以对付,现在究竟是继续追加兵力放手一搏,还是罢兵言和另外再找机会,这是个问题。

    而济世军该如何做,却不是秦枫夫妇和毛阶、张有财夫妇所能做主的,他们只是明面上的头目,真正的决定权却是在相隔数千里外的元城高层手里。

    此时的王凌人还在首都防御圈,山海会战刚刚进入尾声没多久,他又不了解济世军那里的具体情况,王凌深知隔空指挥乃是兵家大忌,夏国前朝蒋光头就是失败的例子,所以王凌没有贸然决定,而是将决定权又送回了济世军手里。

    一直以来,王凌为政,都是采取信任属下,放权给属下的态度。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王凌放权的做法,正好符合了用人的真理,信任属下,让属下放手施为,这比处处制约插手,要高明的多。

    这样不仅能换来属下的忠心,更能培养大批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属下了解问题的具体情况,尽心尽力,反而比王凌亲自插手做得更好。像某个姓诸葛的人才一样,他倒是鞠躬尽瘁事必躬亲了,问题是整个国家全靠他一人,忙的死去活来没啥效果不说,他一嗝屁,国家就歇菜了,高明乎?

    这点,倒不是王凌比所有人都精明,原因说来很可笑,是因为王凌懒!试想王凌连大多数政务都交给老婆们去做,怎么可能事必躬亲呢?所以歪打正着之下,反而形成了元城政府先进的管理理念。

    而且王凌建立济世军,还有更重要的事要让他们做,此时的元城更不可能直接去支援他们,所以一切都要靠他们自己。

    而王凌如此作为,正如前文所说,非但没有让秦枫夫妇感到不满,反而让他们对王凌更加忠心。既然大老板不管,那么他们便放手施为好了。

    第一天日落前,济世军与辽东军不约而同非常有默契的谁都没有贸然再发起进攻,双方都需要时间积蓄力量和调整部署。

    如果说有交火的话,也只是双方步兵小规模的试探性交火。一些辽东军步兵借着河岸两侧树木的掩护,不断发起小规模强渡,再不断被济世军的机枪和火炮赶了回去。

    辽东军并没指望这些部队就能打过河,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分散济世军的炮兵火力,以便为后方的部队集结、排雷提供掩护,同事也能试探出对方的火力与布局。

    正所谓新兵怕炮,老兵怕枪,对于被济世军炮兵狂虐过的辽东军来说,只要熟悉了被炸的感觉,其实也没啥,只要老实躲在匆匆挖出来的防炮洞里,或者直接找个弹坑躲在里面,运气不差到被炮弹过近命中的话,基本上被炸死的不多,半天时间,足够他们布置出一道简单的出发阵地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