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戏唱_第363章 凤求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63章 凤求凰 (第1/1页)

    小路领着两人往后花园走,半仙瑶想起那日初见面的情形就恨得牙痒痒,要不是莫流年拉着早就回头了。

    半仙瑶口中说笑,莫流年才知道半仙瑶那年和吴昊遇见不久,双方发生情愫,半仙瑶心虽恨极吴昊的那些风流韵事,可是表面仍是说笑从容。

    莫流年震惊地看着半仙瑶的唇边已咬出一片青紫,终究没有发怒,盈着泪珠的眼睛中耀过不甘的怒火,半仙瑶终究是淡淡笑了笑,将眉宇间的凌厉散去。

    一进院子,就听到缕缕琴声,悠悠扬扬,一种情韵又荡气回肠,莫流年不懂琴瑟,但半仙瑶却懂的,这弹的正是凤求凰。

    走进院子,就看到吴昊一袭白衣端坐古琴前,随着琴韵,吴昊缓缓颂道: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虽然这琴不是为她而奏,这词不是为她而颂,但莫流年还是听得如痴如醉。

    这曲凤求凰传说是汉代的古琴曲,演绎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

    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理想的非凡,志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

    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烧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

    此曲暗约文君半夜幽会,并一起私奔。

    前两句呼唤文君前来幽媾结合,三四句暗示彼此情投意合连夜私奔,不会有人知道。

    五六句表明远走高飞,叮咛对方不要使我失望,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悲伤。

    盖相如既已事前买通文君婢女暗通殷勤,对文君寡居心理状态和爱情理想亦早有了解,而今复以琴心挑之,故敢大胆无忌如此。

    这两首琴歌之所以赢得后人津津乐道,是因为相如文君大胆冲破礼教的罗网和封建世俗制的樊篱。

    什么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xue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什么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什么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什么男女……无币不相见,

    那些门当户对等等神圣礼法,统统被相如文君的大胆私奔行动崐踩在脚下,成为后代男女争取自主、自由的一面旗帜。

    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

    传说中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丧夫新寡的佳人。

    尽管后世称他们的私奔为“色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日后多少情侣们的榜样。

    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西汉景帝时梁王所赠,是名噪一时的古琴,其名流传至今。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的故事,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他入京师、梁国宦游归蜀,应好友临邛邛崃令王吉之邀,前往作客。

    当地头号富翁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精通音乐,青年寡居。

    一次,卓王孙举行数百人的盛大宴会,王吉与相如均以贵宾身份应邀参加。

    席间,王吉介绍相如精通琴艺,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cao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

    相如就当众以“绿绮”弹了两首琴曲,意欲以此挑动文君。

    于是乎司马相如就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着名的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而卓文君,是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

    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

    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

    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

    “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这种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

    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