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68 李彝的红线4 (第1/1页)
既然对自己没有威胁,李彝也就放松下来,掏出手机,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中午的便当吃完了,虽然万分不愿沾西餐,但晚餐还是得吃。 李彝收拾着东西离开。 等到几天后,再来这个秘密基地时,绿化带后面的位置已经被人占领了…… 坐在树荫底下,翻着书的李彝就听着背后一句接一句的英文练习,练了大半个小时的英文后,又开始法文,接着继续尝试德文…… 不近不远的两道高手气息就缀在附近…… 哎…… 深深叹了口气的李彝忍住不哀叹:“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通过几天的摸查后,李彝总结到规律: 逢周三、周日,早上午9点左右,一姐就会来这个地方朗读外文,而周一、周四下午,吃完饭大概6点左右,绿化带后面虽然没声音,该有的两道高手气息几乎还是会雷打不动地守在附近,一直到7点半左右,气息就会慢慢远去。 看着一姐的做派,再听着她越来越流利的口语,到后来甚至还背诵华夏的经典名篇,然后自行翻译校对。 李彝都忍不住要给她点个赞。 家世这么好,人还这么认真努力! 别说斗鸡走狗的二代,换一般不坑爹不坑妈的孩子来比,一姐都是绰绰有余的厉害人物! 因为这个认知,李彝心里莫名地对绿化带后面的人有了些微的上心。 刚开始看书的时候,耳边有人在练习口语,任她声音怎么动听,都聒噪得李彝想抓狂! 后来慢慢习惯了,李彝发现,一边看着英文原著,一边听着英文朗诵,渐渐听着德文、法文,好像看起书来也挺好的。 莫名其妙的,好像自己也学会了不少德文、法文…… 就是有时候能感觉到,在翻译华夏传统名篇的过程中,身后的声音大概有点搁绊。 毕竟把传统名篇译定为现代汉语就已经不容易,还要用适宜的外语表达出来,其中的艰难,外行都可以想见! 就李彝所知,外交部几大同传台柱,就算业务已经厉害到成为业内传奇的地步,每个星期还要进行小组讨论学习。专门邀请古诗文名家来上课,深入研究探讨相关古诗词、典故,以及华夏特色政治术语的翻译工作,翻译部刘阿姨(常副刘文娟)有次和老爹交流,说同传小组自己编订出来的古诗文词组,就有上万个! 每个月还在不断地往里添加! 每添加一个,所有同传人员就要啃下来一个!做到耳到心到口到! 华夏的官员都是在华夏文化中滋养出来的,不少高级干部的古文功底相当好,很多人还能写得一手好字。 在对外的新闻发言过程中,取自传统文化的四字成语、短语、歇后语,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能更精简干练地表达意思。 可这些语句,懂的人自然懂,比如生活在这般语境里的华夏人。 不懂的人,华夏古文精简干练,一两个字拆开来,少则需要四五十字,多则可成一篇论文,解释起来还要扯出别的典故和人物,加上华夏特色的,被西方妖魔化的政治术语,面对来自全球各国的官员、商人、记者,与发言人同坐一台的同声传译简直不要太艰难! 想做好同声传译,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华夏文化、外国文化功底,还需要有极为灵敏的临场应变能力! 这个特殊的时刻,每一句从你嘴里翻译出来的话,代表的,都是一个中央部委、乃至国家的表态和力量! 此间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一姐选择这个专业,做的职业规划,实在是让李彝心生佩服! 有几次听着两个用词不准的古文翻译,李彝斜靠在草坪上翻着书忍不住在嘴里默默嘟囔了两声,差点就说出口,好在很快就反应过来,闭嘴不言,继续看自己的书。 毕竟人家正好好地学习,认真地朗读,突然被一个声音打断,又是挑人错处的,很大概率会吓到人,然后被人厌恶…… 李彝可懒得去自找麻烦! 李彝未曾发觉的是,自己来这个“秘密基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了,甚至很多时候,只要自己时间合适,都是配合着当初摸出来的一姐时间规律过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