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零六章 报社 (第1/1页)
去之前,为了尽可能被录用,洛景枫有意调研了番该刊物。 1894年兴中会创办后,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且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的革命领袖孙逸仙尚未认识到利用报纸宣传革命的重要性。 1896年,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大使馆诱捕拘禁的他险些被钉在一只大木箱中运送回国处死,多亏了伦敦报界大造舆论,才迫使公使馆将其释放,最终幸免于难。 这件事刺激到了孙逸仙的同时,也令他第一次认识到报纸宣传的强大威力。 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维新变法失败后,逐渐沦为保皇派,他们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不少海外侨胞受了《清议报》的影响,从同情革命转而成了保皇会的一员。 受其启发,孙逸仙决定创办报纸进行革命宣传。 此时,国内严峻的政治现实使得革命报纸无法在内地出版。 因而,孙逸仙选中了既不受清政府控制又离内地较近的香港作为办报地点,且同时委派英语极佳又有深厚汉文功底的冯少白赴港办报。 接下来,先说说这位冯先生的履历。 作为孙逸仙忠实追随者的冯少白出生于广州一茶商之家,只可惜时运不济,其祖父冯克俭因欠债下狱被发配至边疆后亡故,其父后又抱重病,自此家产中落,迁至江门。 从小天资聪敏,勤奋好学的他习字、念书、学写诗文均是同窗中的佼佼者。 1890年,冯少白入香港西医书院读书,与孙逸仙一见如故,而后拜盟以兄弟相称。 每于学课余暇时,他便与众革命先行者聚会于杨耀记,畅谈革命,无所忌讳。 1892年,冯少白辍学与孙逸仙一起奔走革命,且同时期在广州西关冼基开设东西药局,冯少白主要负责料理店务。 1895年,冯少白参与组织香港兴中会,筹备广州起义,事败后与孙逸仙等人逃亡日本,继而成立兴中会横滨分会。 这期间,冯少白还为戏班创作粤戏剧本,《文天祥殉国》、《儿女英雄》等剧目均出自其笔下,借以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不久,孙逸仙在日本代为购买的印刷机器和铅字运送到了香港,自此,《中国日报》在士丹利街24号正式创刊。 此刊宣传反满倒清,努力唤醒民众,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 报纸以精辟的时评深刻地剖析着清政府的黑暗现实,向人民展示了革命不但一定会发生,而且一定会成功的真理。 此报社既是革命党人的喉舌,又是指导革命斗争的指挥部,同时也是兴中会在香港的重要联络机关,地位之重不言自明。 再来看看冯先生的外型。 冯少白的样貌颇为普通,中等身高,国字脸,不太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边眼镜。 相较于平庸的长相而言,他的气质格外出众,只要与其说上几句话,对方便会有种如沐春风之感。 虽然冯少白长得平平无奇,可刚踏入报社的大门,洛景枫还是一眼便认出了对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