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九章 神仙村的发展 (第3/3页)
成的两首《鹧鸪天》词中可以看出。一首是: 家住苍烟落照间~ 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 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裏残~ 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 老却英雄似等闲: 诗人闲居的环境,非常优美,非常洁净。 丝毫尘事没有。作者的生活也很悠闲,喝完了玉瀣美酒,穿行竹林探幽。 看完了一卷轴黄庭道经,就躺下观赏青山。 诗人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任凭终老田园,随遇而安,处处开心。旷达到了极点。 既然上天有意,老却英雄,对英雄的无所作为等闲视之,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里说的上天,实际上是指当朝的统治者。 包括作者在同一时间写的另一首《鹧鸪天》词,写自己无所事事。 酒也醇,肴也美,看似开心,实则心痛。 懒向青门学种瓜~ 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 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飘渺~垆呕哑~ 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 笑指船儿此是家。 汉初的邹平在长安清门外种瓜。 作者懒得向都市清门外学习种瓜,只想借助渔钓打发年华。 青山环抱的鉴湖水面如镜,双双新燕飞向彼岸,片片轻鸥落在湖边的沙滩上。 歌声飘渺,橹声呕哑,酒如清露,肴美如花。 这种无所事事的悠闲生活,也是很惬意的,所以若是有人问我归何处,我就笑着告诉他,船儿就是我的家。 1172年,陆游四十八岁。 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参加了九个月的抗金生活。 南郑当时是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非常相投。 这年七月十六日晚,陆游登上南郑城西北的高兴亭,遥望被金人占领的长安和横亘长安南的秦岭,收复关中失地的热情不可遏止,写了一首《秋波媚》词: 秋到边城角声哀~ 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 凭高酹酒~ 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 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 曲江池馆~ 应待人来。 秋天的边城,报平安的烽火招跃着高兴亭。 作者在高兴亭上,悲歌击筑,凭高洒酒,收复关中失地成功在望,想到此兴奋不已。 长安南秦岭的高峰谓之南山。 作者在高兴亭上,看到南山上的月亮也多情,驱散暮云,照着月下的长安让他看个够。 作者想到长安城里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等待宋朝军队的到来。 全词充满乐观的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 1180年,陆游于常平提举任上,每逢江西发水灾,据《宋史陆游传》记载,陆游因“奏拨义仓赈济”得罪权贵,又被罢官回乡。 他写了一首《点绛唇》描写他乡居生活: 采药归来~ 独寻茅店沽新酿。 暮烟千障~ 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 不怕黏天浪。 江湖上~ 遮回疏放~ 作个闲人样。 本词以采药、饮酒、荡舟为线索,上片写采药归来独沽酒,下片写醉后弄舟江湖上。 似写放荡山水的闲情逸志,实则发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但壮志难酬。 晚年退居故乡山阴,感叹“壮志凄凉闲处老”,“报国欲死无战场”。 这种心情,在他写的一首《诉衷情》词中,充分表达出来: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戌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心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沦洲。 1172年,陆游单身匹马,投奔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雄心勃勃地要做一番事业,收复关中失地,梁州就是陆游所在南郑豁内。 但陆游在南郑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 如今南郑前线的关塞河防,只能经常在梦中出现,眼前只有当年穿的裘衣,已经陈旧,落满灰尘,它能引起对当年的回忆。 下片好理解,作者无限感叹,胡虏未灭,鬓发已白,老泪横流。没想到老年时,心神骋弛疆场,老身却僵卧孤村。 连主席都对陆游的一首爱情词《钗头凤》非常欣赏,曾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读起这首词。 陆游的原配夫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大家闺秀,叫唐婉。结婚后,他们夫妻情投意合,非常恩爱。 不了陆游的母亲对儿媳产生恶感,逼迫陆游休弃唐氏。 陆游百般劝谏、哀求都无能为力。 两人只好分离,唐婉改嫁赵士程,陆游另有婚配,彼此消息也隔绝了。 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绍兴沈园遇上唐婉陪同丈夫赵士程。 唐婉在征得赵士程同意后,备酒备肴,月卯对陆游抚慰之情。 陆游见人感事,百虑翻腾,乘醉吟成《钗头凤》词,信笔题于园壁上。 红酥手,黄縢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