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六章 宋时四百四十行 (第2/2页)
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之说。宋代奖励农耕,兴修水利, 积极推广新式农具,踏犁、秧马、水车、弯锄、铁耙等大量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其次采冶业发达。 北宋初.全国共有矿冶201处,英宗时增加到271处。 史书上零星和不完全的记载表明,宋朝采冶业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到了仁宗皇佑时,每年得金15000多两,银21.9万多两,铜510多万斤,铁724万斤。 韶州岑水场,仁宗时开发铸钱,有工匠10多万人,规模之大,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个“巨无霸”企业。 铸钱需用铅锡,于是产业链向下延伸,仁宗时年产铅9万多斤,锡33万斤。 英宗时铅产量激增200万斤,铁锡增产100多万斤。 神宗时,年产铜1400多万斤,铅919万斤,锡232万斤。 今天的研究表明,宋朝钢铁产量年均为15万吨。 而英国在工业革命开始时的1788年年产钢铁不过才7.6万吨。 以及纺织业兴旺。 纺织业在宋代得到长足发展,不仅有官营和私营的大批作坊从事纺织,广大农村妇女也家家纺织布帛。 其中尤以两浙、川蜀地区最为发达。 开封设绫锦院,为皇室贵族织造高级织品。 河北路产绢,有“衣被天下”之称。 麻织业集中于成都府和广南西路,麻布产量远超唐代,印染技术也大大提高。 南宋时通过赋税收上来的丝麻织品高达1000万匹以上。 南宋棉织业突飞猛进,宋人发明了捍、弹、纺、织一条龙的棉纺工具,成为中国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棉纺织业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 甚至北宋时,一些地方已出现了以纺织为主的“机户”。 仁宗时,一个梓州已经有几千家机户。 还有制瓷业鼎盛。 的确,宋朝制瓷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无论是瓷器生产的数量还是质量上 都远胜前代,甚至令后世望尘莫及。 “官哥汝定钧”五大官窑,所产瓷器之精美绝伦的程度令人骇然惊叹。 五大名窑的瓷器,今天已成为天价瓷器的代名词。 随着制瓷业的发达,各地开始出现大批小型民窑,到南宋时进一步发展,瓷窑数量越来越多,产量也大增。 近年来发现的许多窑址,堆积面积都很大。 如四川广元瓷窑铺遗址,堆积长250米。 有的堆积广达20亩,高达20米。 制瓷分工越来越细,景德镇“陶工、匣工、土木之有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各不相紊”。 景德镇、吉州、龙泉及广东、福建沿海成为重要的瓷器产地,并大量外销。 中国在西方得名china,宋朝外销瓷器功不可没。 此外,宋朝造纸业、造船业、印刷业、兵工业、火器制造业等都蓬勃发展,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制造工厂、加工工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和银行信用,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和商船队,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多最繁荣的大城市 一些历史的细节也许可以帮我们更深刻的了解那个伟大的时代: 北宋时,一位大臣“抱怨”世风奢靡时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 宋朝一个禁军的中级军官就可以拿出1000贯钱去买宝刀,“百金”是宋朝一户中人之产。 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而唐朝极盛时不过32万贯。 宋朝“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法国学者、国际宋史研究开创者埃狄纳巴拉兹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 同为法国学者的迪艾那则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麦克尼尔认为宋朝时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 “中心”,中国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