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一章 历史余晖 (第2/2页)
惊人。 但是如果没有这项制度,宋朝能否保持历代不可企及的内部的安定繁荣实属难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政策算是具有社会保障的性质,是“政府在为国家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买单。” 要革除冗兵之弊.就要以牺牲社会稳定为代价,怎能不慎 同样,“冗官”之弊与宋朝扩大科举有关。 而扩大科举得以让各种阶层的优秀人才参加到政权中来,从而加强执政基础,保持社会稳定,这与“荒年募兵”异曲同工。 而且我们还会发现,由此形成的士大夫阶层和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精英和中流砥柱,成为引领有宋一代繁荣昌盛的中坚力量。 而且当时官员虽多,却还没有到财政不堪重负的地步,更没有到折腾得民不聊生的地步。 与历代相比,宋代吏治和官员素质都在最好之列,不能简单的以“冗官”—言而蔽之。 再说冗费,虽然宋代财政时有亏短,但我们不能简单的以“赤字财政”来判断一个国家的贫富。 事实上作者菌已在前文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宋代收支基本平衡。 即使出现财政赤字,宋代也有太祖时设立的“封桩库”和神宗时设立的“元丰库”以备不时之需。 如庆历2年6月一次就拿出内藏银200万两、绢200万匹以补三司经费之不足。 至于52座原封库所藏,当时官员认为可供20年之用。 即使到了最会花钱的宋徽宗手中,穷奢极欲,浪费惊人,居然也没有打到封桩库和元丰库的主意。 以致于靖康元年金军攻人开封时,检视府库,见封桩库和元丰库“皆充盈满溢”,搬运时“三日不绝”。 至于给辽、夏以及后来金国的岁币,之前好像已经说过了,在宋朝的财政收入中占的比例其实微不足道,那也是因为遇上了蛮不讲理而又贪财的野小子不得不花钱“买安”的无奈之举。 但这笔收入其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在彼此之间的贸易中宋方所得的利润远超岁币支出。 “冗费”并未让宋朝到“积贫”的地步。 “积贫”之说难以成立,“积弱”之说也不符合实际。 宋朝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 虽然因为承平日久,不免文恬武嬉,但在外患的压力下,宋朝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 宋代的军事训练、武器装备水平都是一流的。 在统一中土之战中北宋军队表现出的势如破竹的强大战斗力令人刮目相看。 南宋初年,在战火中淬炼出来的宋军愈战愈强,打得不可一世的金军节节败退,并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胆寒之声。 宋史专家朱瑞熙先生在新修订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宋朝”条目中,修正了以往强调宋朝对辽金等国处于劣势地位的说法,认为北宋与辽朝长期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尤其是“澶渊之盟”以后。 南宋与金朝,除宋高宗统治的前15年外,在“绍兴和议”之后的长时期内,双方实力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 南宋后期,蒙古军南下攻宋,南宋在长达45年的时间里对蒙元这一劲敌虽处于劣势地位,但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而蒙古的崛起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异数”,对当时所有的国家来说,蒙古都是“千年未有之强敌”,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 然而,蒙古军征服世界遇到的最强劲对手就是南宋! 大家要是不信的话可以比较这样一组数据;蒙古征服西辽用了1年; 蒙古征服花刺子模用了1年半,蒙古征服罗斯联盟用了5年,蒙古征服波斯和阿拔斯王朝用了8年,蒙古征服西夏用了10年,蒙古征服金朝用了22年,而蒙古彻底打败人们印象中所谓文弱的南宋居然用了45年! 而且这也是蒙古军最大规模的调兵遣将,以举国之兵进攻一国,还要通过迂回包抄、多年苦战之后才艰难取得胜利,这在蒙古征服史上是仅有的一次。 更令蒙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大汗也在南宋的钓鱼城下受伤殒命,南宋成为蒙古人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