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_第四百五十五章 远近高低各不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五十五章 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2/2页)

、造景等处理手法之中。

    出自苏州文人画家造园专著园冶》及长物志》更是在理论的高度对园林创作的意匠作了系统的阐述。

    也正是江南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才形成了江南园林求情调的艺术品味和独特风格。

    因此可以说岭南园林兴盛与清中叶,成熟与清晚期,而这种兴盛更多的是与经济而非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岭南园林的主体是富商和世俗官僚,如海山仙馆的园主人为十三行大商人潘仕成,林本源园林的林家“经商起家,富甲一方”,立园为旅美华侨谢维立所建。

    岭南园林体现的求情趣的艺术品味,“娱于园”的概念是造园的主导思想。

    园景构图常根据园居生活内容的需要适当处置,顺从人意,使园景布局显得较为随意。

    江南园林的主体是文人和雅士,所体现的品格是平和恬静,求的是情调。

    吴中文人既想攀附于庙堂,居于正宗,但又受到北方政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强烈排斥,屡遭摧残,或郁郁不得志或淡泊功名,决意仕途,隐逸思想是江南园林的造园的情感主线。

    拙政园为王献臣官场失意,效法西晋潘岳隐居所建;祸园为两江总督沈秉成辞官后隐居归耕之所;网师园为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的归隐别业;退思园为安徽兵备道任兰生致仕回乡所建,园名取“退则思过”之意。

    可见,园林对于岭南的富商和官僚是夏季避暑和休闲娱乐的地方,而对于江南的文人墨客,失意的士大夫而言,更多的则是退隐静思之地,江南园林一般不具有居住功能,主要满足读书、作画、抚琴、吟诗、品茗等清修活动,岭南园林更多地注重实用性,建筑密度高,布局紧凑,居住功能与园林结合得更为紧密。

    当然,这也有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因为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山清水秀,气候温暖湿润,孕育出江南文化的“温暖、细腻”的风格。

    “温存款款”的吴声,“清柔宛折最销魂”的吴歌,灰瓦白墙、小桥流水的居民住家。

    讲形式,求唯美,江南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淡雅幽逸,不可避免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江南造园艺术风格。

    其中绘画及文学更是直接而深刻地融进了江南园林艺术之中,明代苏州形成了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吴门画派,其画风淡雅秀丽、率意纵逸,强调作品意境的构造和笔墨趣味的表达。

    吴门画派中不少人亲自参与了造园活动,从而将其自身的淡雅脱俗的审美情趣融入到江南园林的营造中,江南园林所呈现的淡雅洒脱玲珑的气质是在丰厚沉淀的江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形成的。

    与江南文化大异其趣的是岭南文化。

    古代岭南原是百越诸族之地,历史上曾受楚国的统治,至秦朝统一中国,又大规模的输入中原文化。

    岭南地理位置优越,自汉代起已有发达的对外贸易,广州是中国古代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据点。

    正如司徒尚纪先生所述:“岭南文化主要是以当地南越文化为底蕴,同时又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国外舶来的各种文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的一种区域文化或者地方文化,可以说岭南文化是一种原生型、多元性、感性化、非正流的世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所谓天高皇帝远,地处偏隅的岭南人对生活的表达方式更为直接和朴素,它不同与江南文化对生活的洗炼和隐忍。

    地理位置的偏远,文化的滞后,岭南历来是皇权统治的薄弱地区,正统的中原文化进入岭南只能与原生文化相融合而成为非正统的世俗文化。

    正统的儒教礼仪和老庄哲学对岭南园林的影响明显不及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之中少了几许“超然与物外”的淡泊,而多求实重效,顺从人意。

    岭南的园林匠师们综合了多元文化类别,灵活吸收,挥洒自如,综合运用民间工艺,如木雕、砖雕、石雕、陶瓷、灰塑等,兼收西洋造景手法,如拱形门窗、花瓶柱、规则的几何水体等,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不拘一格的岭南园林艺术风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