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_第四百六十八章 戏曲演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六十八章 戏曲演绎 (第3/3页)

思想的结晶,涉及文学创作、批评、鉴赏等多方面内容。

    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金评西厢进行分析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黄慧<西厢记>金评的叙事理论研究》从叙事学角度对西厢记》金评进行阐释,李杏丽论<金评西厢>的戏剧性》,从探讨金西厢》的底本出发,通过比堪金本与其底本的差异,研究金本所彰显出的独特的戏剧性。

    这两篇均为优秀的硕士论文,论证充分,材料详实。

    另外还有作者总结了金评西厢》的总体特色及金圣叹主要的戏曲理论,如江兴佑论金圣叹批本<西厢记>》。

    周书文金圣叹评点<西厢记>的戏剧艺术观》,黄红金圣叹评点中的接受美学思想初探———以金批<水浒>、<西厢记>为中心》等。

    还有从评点体制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如姚颖论金圣叹加评本西厢记》的艺术体制》,毛杰金批西厢记》的内在评点机制研究》。

    另外从修辞、技法等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也不在少数,总体看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呈现多角度、多元化的特征,这无疑是学术界可喜的现象。

    除此之外还有“场上——案头”之辩。

    因为文人墨士写作戏曲,通常是“倚声填词”,即依据文辞格律填写曲文。

    剧作者若精通声律,懂得文学与音乐及表演的关系,写出的剧本就容易上场演唱。

    人们称此类戏曲为“场上之曲”或“台上之曲”。

    但有许多文人并不懂得音乐,仅仅依据曲谱规定的句子长短和用字声调等要求,像写诗填词一样进行写作,写出的剧本也许有阅读效果,但往往不容易搬演,也难以有演出效果。

    人们称此类戏曲为“案头之曲”。

    戏曲剧本的场上案头倾向即剧本的文学性与舞台性的侧重一直是戏曲批评家争论的一个焦点。

    今人撰写了很多文章研究这一命题。

    像是台湾学者丘慧莹的文章场上案头的左右倾斜——谈明清文人对戏曲剧本的品评标准》中指出“中国的戏曲剧本,一向被当成一种文学类型来看待。”

    “回归“戏曲”二字,中国戏曲的两大主题就是有“戏”有“曲”,“戏”者,指的是戏曲的舞台性,“曲”者,指的是戏曲的文学性。”

    ”到了明中叶以后,几乎所有剧作家都卷入的三个重大戏曲议题:琵琶》拜月》之优劣、何谓本色当行、“临川派”与“吴江派”文词音律对峙。”

    “虽说依旧不脱戏曲文学的思维角度,却也突显中国戏曲剧本以曲为主的特殊性,而且是以“曲”为尊、以文论剧的原则,及应运而生的品评标准。”

    作者通过列举各个戏曲批评家评论分析其中体现的围绕中国戏曲剧本的一些复杂问题,如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

    “传奇虽小道,凡诗、斌、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至朴攀写须眉、点染景物,乃兼画苑矣。其旨趣实本于三百篇,而义则春秋,用笔行文,又左国太史公也。”

    这一段话道出了戏曲将各类文体融为一炉的复杂性及特殊性,但强调戏曲文学性的部分,还未将戏曲的舞台实践纳人其中。

    而王骥德则“将‘词藻工,句意妙’的案头之作,列于仅次于可演可传的上上之作,但站在“可传”的角度。

    王氏也并不曾提出反对的意见,甚至还称当时舞台上常见剧目“荆、刘、拜、杀”是“优人戏单”,此种对戏曲的品评角度,还是将戏曲的文学性置于舞台性之前。

    所以表面上王氏虽然提出“可演可传”,实际上“可传可演”才是他对戏曲剧本的真正看法。

    而李渔的闲情偶寄曲部》将戏曲舞台实践性的结构”问题,放在戏曲文学性的“词采”、法。”

    “音律”之前,并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则是对传统文人品评戏曲剧本的一种突破。

    作者认为,“明清文人戏曲剧本特殊的样式,作为中国戏曲的品评标准,是忽略戏曲剧本作为场上实践的倾斜”,“长期以来不论明清文人或是近代学人过份强调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观点明显误差,并对戏曲研究的全面性,产生了文人角度的偏执。”

    而另一位学者王菁伟则认为“文学性在戏曲中的地位是被忽视的,甚至是可怜的”。

    他在试论文学性在戏曲创作中的地位》一文中在界定了戏曲创作中文学性的内涵后,追溯历史经验中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剧本创作的兴旺之间的直接的关系,得出“文学是戏曲的命脉,是戏曲最富有活力的生命之树剧作家的功夫应当放在文学性上”这样的结论。

    但强调戏曲创作的文学性的同时也并不忽略舞台性,注重戏曲的整体美。

    叶长海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梳理了在中国戏剧史上所谓本色派与文采派一些杰出代表作家的的不同创作风格及一些极端的创作现象。

    并介绍了由其引发的戏曲批评史上出现的重“案头之曲”或重“场上之曲”的不同曲学流派,及持折中态度的“双美”派,着重介绍了各派之间的辩争及由此产生的理论成果。

    元鹏飞的案头场上说“四梦”》则以汤显祖“四梦”剧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分析了汤显祖剧作梦境表述表现手法和创作对于戏曲场上艺术的积极推进意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