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51.财政赤字 (第1/1页)
姜明这段时间一直忙着改进工艺、发明创造,很少关心财政方面的事情,都是苏佚和李婧柔负责,苏佚统计财政收支,李婧柔做审计。待苏佚汇报完革命军的收支情况,姜明才知道财政情况并不乐观。 收入方面,主要是盐、铁、肥皂、牙膏等商品的售卖,以及铸币所得,其中海盐、钢铁和铸币是最主要的收入。 革命军现在盐田的面积为4万平方米,每个月生产海盐180吨,其中统治区的海盐需求是45吨/月,剩下的盐卖给外地商人,当然批发价格存在差异,本地商人的批发价是15文/斤,外地商人的批发价是20文/斤,因此海盐每个月的收入为6750贯。 钢铁厂每个月的钢铁产量已经提高到180吨,其中一半用于生产建设,另一半卖给商人,价格是10文/斤,每个月贡献3600贯钱。 开府建衙后,姜明在炼铜厂的基础上组建了铸币厂,用铜铅合金铸造青铜货币,铜金属的含量为90%,铜币的外形与开元通宝相似,只是上面的文字变成了“肇新通宝”。革命军现在每月能冶炼出30吨铜,其中40%用于铸炮和制造黄铜零件,剩下的18吨铜与2吨铅熔炼成青铜,用来铸造铜币,每个铜币的重量为4克,20吨青铜可以铸出5000贯钱。 另外轻工厂、木具厂、砖瓦窑、石灰窑等作坊每个月合计能贡献两三千贯钱,因此革命军每个月的总收入接近1.8万贯。 支出方面,主要是士兵、工人和官员的工资。目前革命军兵力7500人,每个月的军饷约1.5万贯,由于粮食、衣服等后勤物资都是自产,倒不用花钱,加上各类工厂的数千名工人和各州县官员的工资,每个月的总开支约1.7万贯。 另外革命军在海南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个月雇佣的百姓就将近1万人,按每人每月600文计算,总的工资支出就6000贯,还有石灰、河砂等物料支出,而且参与修路的百姓和上万名俘虏的粮食也是革命军出,按每人每月30斤粮计算,2万名百姓和俘虏每月需要粮食6000石,折算成铜钱就是1800贯。 因此,革命军每个月的总支出接近2.5万贯,每个月的赤字约7000贯,还好去年征服海南的时候,从各州县的府库和贪官劣绅家里抄到七八万贯钱财,以及售卖武器给张守义得到5000两黄金,否则革命军早就掏空了家底。 听完苏佚的汇报后,姜明问道:“现在财政司还有多少钱?” “目前存钱不多。”看到姜明一副惊讶的表情,苏佚解释道:“钢铁厂、盐田、铸币厂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才有现在的收入,因此去年下半年每个月都有2万贯的缺口。目前财政司只有铜钱1.5万贯、白银3千两、黄金1千两。照这样下去,年中可能就无钱可用。” 原来盐田、钢铁厂、铸币厂在过去一年都处在产能爬坡期,所以去年的财政缺口更大,虽然现在的缺口有所缩小,但赤字情况仍不乐观,怪不得苏佚特地找自己谈这事。革命军之前是铺开了建设,没想到钱花得这么快,家底都快干了,姜明叹了口气,无奈道:“看样子得想办法赚钱才行。” 李婧柔提议道:“姜兄,咱们是否可以考虑征收商税?”李婧柔职务上管理工商和文教两司,表面上与财政无关,但她还承担了革命军账务的审计,因此她同样十分清楚革命军的财政情况。 苏佚也是默契地点点头,革命军只说过免除海南三年的农税,但商税一直没说法,如果此时开征商税,倒是说得过去,至少可以减轻财政负担。 姜明沉思了片刻,摇头道:“商税肯定是要征的,只是时机还不成熟,税收制度的设计还不完善,况且海南人口稀少,收不到多少税,反而要养大量的官吏,还不如不收。” 海南人口不多,产出也有限,想靠商税增加收入是不现实的,所以姜明才走了扩张和建设同步发展的路子,以政府的大量基建开支带动社会需求,等将来百姓和商人有钱了,随时可以征税。但这种模式需要政府有极强的赚钱能力,西方列强之所以殖民,便是从海外殖民地获得财富,再反哺本国公民,最终完成资本积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