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回 静观时初露锋芒 (第1/2页)
(因孩子长病断更,今特补五千字大章,供看官们阅读,抱歉。) 书接上回 田辰离开太守府,准备出城。没想到,太史慈也跟着他一起出来了。 “博远!”太史慈牵着自己的赤炭火龙驹叫住了田辰。 田辰见状,疑惑的说道,“子义大哥,有什么事情能否等小弟回来再说。吾怕城外的百姓等急了,会横生枝节。” 太史慈听罢,心中暗暗赞许。田辰并没有因为一朝得道而忘乎所以,反而仍然心系百姓。这种表现,让太史慈忽然对这个年青人有了莫名的赞许之情。 只见太史慈笑着说道,“博远,且上马。吾送君出城,这样快些。” 田辰很感激太史慈,但是看着那匹宝马,不免有些害怕。因为不管是现在也好,还是后世也罢,他可从来没有骑过马。 太史慈看出了田辰的畏惧之意,呵呵一笑道,“放心,有某在,不必害怕。” 田辰咽了口唾沫,鼓了鼓胆子,点了点头。在太史慈的帮助下,脚踏马镫,扳鞍上马。 (注:传统观点认为,马镫马鞍出现在南北朝后,之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在最近出土的西汉墓中,已经发现了有高桥马鞍的骑兵俑,并且在壁画里还发现了装备马镫的骑手。因为不太清晰,所以尚有争议。但马鞍和马镫的出现,肯定在西汉时就有了,至少也是单边马镫。) 言归正传。 太史慈潇洒的飞身而上,坐于田辰身后,打马前行。 田辰被太史慈这样环抱着,有些不好意思。但他很快发现,只有单边马镫,身体的平衡性很难保持。若不是太史慈的骑术高明,还紧紧的抱着他,恐怕田辰早就掉下去了。 田辰问道,“子义大哥,为何不用双边马镫呢?” 太史慈一愣,道,“双边马镫?有何用?” 田辰郁闷了,他耐心的解释道,“单边马镫是为了上马方便。若是两边都有马镫,那么像小弟这样不会骑马的人,也可以坐在马上保持平衡了。这样一来,即便对于控马之术并不擅长者,也可以快速的掌握技巧。而若是骑兵装备此物,那么战力将会大大上升,而且训练也会相对容易一些。” 太史慈听罢,细细琢磨一番,然后欣喜道,“博远啊博远,汝真乃奇才也。吾纵马多年,却从未考虑过此事。今日博远之言,真真令某茅塞顿开啊。” 田辰只觉得非常奇怪,难道古人就那么不开窍吗?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怎么会不知道呢? 太史慈可不清楚田辰的想法,而是非常重视他的建议。脑子里面一直在考虑如何才能把这个建议给落实。当然了,前提是他能领兵。 就这样,两人纵马疾驰,很快便回到了城外的黄巾营地。 门外卫兵看到田辰回来,非常高兴,忙不迭的进去向管亥通报。而田辰则和太史慈下马之后,并肩直奔管亥的中军大帐而来。 管亥得报后大喜过望,赶紧带着纪冷并一众手下出账迎接。不多时,便和田辰与太史慈两人碰面了。 管亥先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一番田辰,继而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田辰刚刚被太史慈抱了半天,现在又给管亥这么抱着,未免有些尴尬。但是,他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管亥的关切之情。 等管亥松开手,田辰笑着道,“恭喜管大哥,孔北海已经答应了咱们的要求,但因城内空间有限,故而委屈百姓们将就一下,稍安勿躁。孔北海已经安排人手开官仓放粮,须臾便有太守府官员前来清点人口,安排帐篷食宿等。待明日一早,便将百姓分散至周围县村安置。从此后,这些百姓再不用流离失所了!” 管亥听罢,一时之间竟然忘了该说什么好了。忽然,管亥失声痛哭。而周围的许多黄巾和百姓,也喜极而泣,让人不胜唏嘘。 田辰没有劝阻,因为他可以感受到管亥所承受的压力。更能感受到那些无家可归的百姓,重获新生的激动之情。 过了一会,待得众人情绪稍微稳定一些后,田辰这才接着道,“管大哥,孔北海命小弟来请君入城赴宴。并以孔氏之名立誓,他答应的所有事情,绝无虚言。” 一旁的太史慈也点点头道,“管壮士放心,某虽不是官府中人,但亦知孔北海的君子之风世间少有。某此番来,也是为了报答孔府君善待家母之恩。所以,请管壮士勿要多疑。” 管亥听罢,哈哈大笑道,“子义兄弟放心,某早知孔北海为人。走,吾等这便进城!” 众皆开心不已。 管亥留下几位心腹看守营寨,安抚百姓,并等候城内来人交接。自己则同田辰、纪冷、太史慈等人一起,向着北海城而去。 几人刚到城门口,正巧遇到了出城安民的王修一行人等。管亥对于这些人非常的敬重,提前下马,冲着王修等人施礼道,“有劳诸公,在下替众百姓谢过。” 王修并不托大,也下马道,“管壮士高义,率众归来,实乃大汉之幸,百姓之福。” 管亥听罢,对王修的印象更好了,再次施礼。并且一直等到王修等人离开后,这才重新上马入城。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管亥绝非粗鲁莽撞之徒。 等众人快到太守府时,远远就看到孔融居然带着手下亲自在府外迎接,这可把管亥惊的够呛。他连忙下马,步行走向孔融。其余人等自然不敢怠慢,纷纷下马跟随。 待得距离孔融大约还有十步之遥的时候,管亥纳头便拜,以额触地,大声道,“戴罪之人管亥,拜见孔府君!” 孔融一愣,没想到管亥会这样,连忙近前几步扶起管亥道,“管壮士不必如此,快快请起。” 管亥慢慢起身,但依然躬身施礼道,“小人粗鄙,又曾失身于黄巾。如今穷困来投,怎敢劳府君亲自相迎,真折煞草民了。” 孔融呵呵一笑道,“管壮士迷途知返,率众百姓倾心来归,实乃大仁大义之人也。今黄巾已平,张角已灭,以前的事情就不必再提了。且随吾进府就宴,好生聊聊。” 管亥听罢,不再多言,伸手请孔融及北海官员先行。之后,才与田辰等人一起,尾随进入大厅。 双方分宾主坐好,不过并不是马上开宴。因为中国人在吃饭前总会先说一些闲话,这个传统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那就很难考证了。何况,他们现在说的并不是闲话。 首先,孔融笑眯眯的道,“听闻管壮士与博远乃是同乡?” 管亥直身抱拳道,“回府君话,在下祖籍齐郡临淄,先祖乃~~唉,在下给先祖丢脸了。”言罢,愧疚的低下了头。、 孔融一听临淄,眼睛立马发光,急问道,“请问壮士,与圣人管仲可有关系?” 管亥低着头,不一会居然抽泣起来,他闷声道,“先祖正是敬候。” (注:管仲,名夷吾,字仲,谥号敬,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最早的法家代表人物,被誉为“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具体的事迹,请大家自行百度一下。) “啊!” 堂中诸人听罢,莫不惊讶出声。原来这个五大三粗的壮汉,居然是中华第一名相管仲的后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