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北定_第231章 军人职责 保国卫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1章 军人职责 保国卫民 (第1/2页)

    第231章军人职责保国卫民

    次日我还是准时起床,好不容易从温柔乡中挣脱,下了床轻手轻脚的出了房门,到了楼下,一看五名侍卫一个不落的都来了,我说道:「不是告诉你们,休假三天吗?怎么不多睡个懒觉?」

    五名侍卫异口同声的回答:「主公说的,习武的人,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师父知道,三天不练大家就都知道了。」

    我说道:「都是好样儿的,那就一起奔跑吧!兄弟们!今天我们去看第二近卫军,来回约20里不到,都跟上来吧。」

    我们向东南方向,跑了八里半左右,就碰到一个营区,与屯垦区不同的是,虽然同样有灌木丛,但是中间不再是篱笆,而是坚实的木栅栏,每隔一百步,并设有一个高出地面三十尺的箭楼,兼俱瞭望塔的功能。

    我们还离营区门口约30步,马上有一位战士跑出来喝问,并要求止步,除了该名战士戒备森严,他的同僚也在哨所内正瞄准着我们,两旁的箭楼也没闲着。

    五名卫士一看这个阵仗,赶忙先把我团团围住,方志斌低喝道:「主公出来巡视,眼睛睁大一点,嘴巴闭紧一点,不要张扬,不要吵到旁人。」

    这名战士上次见过我,马上吹一声口哨,立即上前见礼,精神抖擞,整个精、气、神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我回礼后请他带路,让我看一下营盘,没想到却碰到一个软钉子。

    这名战士回答:「请主公进哨所内奉茶,其他人等暂时委屈一二,待我请示什长后,再行定夺。」我说道:「不必了,我从外面看一看也一样,没有特别的事,谢谢你,你的反应很好!」

    所以诸葛武侯说过:「兵随将转,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兵。」此言将之重要。为将者要「以身教,不以言教」。打仗时,将军要到最险的地方、最重要的地方。

    宋明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其引《朱子语类.卷一○四.自论为学工夫》:「先生多有不可为之叹。汉卿曰:『前年侍坐,闻先生云:『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兵随将转,将逐符行。』今乃谓不可为。「曰:『便是这符不在自家手里。』」

    宋明理学家拘泥于他们曲解的儒家思想,说甚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遍查儒家经典、朱熹理学著作,并没有此话的出处,孔子、孟子更没有说过。后来才发现这是朱熹个人的错误见解而已。

    《左传》是儒家的经典教材,儒家对于「君难」的看法是:「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就是说国君为了社稷国家去死,死得其所,我们就应该与之共同赴难,如果是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么大臣们又不是他个人的奴才,谁该为他去死呢?

    这就是儒家对于君臣生死问题的态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么会有「君让臣死,臣就必须遵守臣道去就死呢?」

    《孟子·万章上》说:「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按儒家的看法,在君权之上,还应该有「道」。对那些德高望重的得道贤人,君主应该恭敬如师,不能以臣子对待。「君权并非至高无上!」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义。《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过,曾子的父亲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

    曾子苏醒后向父亲赔罪:「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

    孔子教育曾子说:「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可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并非孔子主张。

    父母有服从「天下大义」的义务,对父母的错误儿女有责任纠正。更何况父母的子女还是天子之民,非父母之私有,父并没权力要求子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若说是孔子的主张,简直是对孔子的侮辱!」。

    望向营盘内,刁斗森严,有岗哨、有巡逻哨、还有箭楼,戒备严谨,只能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了,我就放心了。在朱熹等宋明理学家的看法,忠君就是极致了,但是依正统儒家的看法,在君权之上,还应该有个「道」,这个「道」是甚么?应该就是「全民的福祉」。

    以军人而言,这个「道」就是「国家、责任、荣誉」的核心价值,军人的职责是保国卫民,所有国军官兵都必须深切了解爱国情cao的重要,具备「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正确认知,进而发挥军人的武德精神。

    没有中心思想、核心价值的军队绝对无法在战场上求胜。所以要知道在最高领导人之上,还有纪律、准则与规范要遵守,如果他们毫无原则的把我迎接进去,我反而要大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