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华人之南美风云_二百五十五、 发展压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百五十五、 发展压力 (第2/2页)



    越南此时是刚刚成立,这个名字也首次登上历史舞台,它是阮氏王朝在1802年法国人的支持下打败了西山朝建立的。不过,很快,法国的势力就会侵入越南,终于在1885年和中国清朝打了一场战争后,终于全面获得了越南的宗主权。接着同样是日占时期,法军和北越对峙,后来法国人换成了美国人,最后是在1976年在中国的帮助下打了一场越南战争,才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缅甸现在是波道帕耶国王(孟云)主政的专制时期,正在大肆侵略交界国家,已经引起了控制印度的英国人的重视,接着1824年和1852年,英国人和缅甸人会发生两次交战,都是英国人取得了胜利,也逐步把势力伸入进来。直到1886年的第三次战争,英国人全面控制了缅甸,中国清政府也被迫承认了英国的支配权。1937年,缅甸成为英属缅甸,接着日占时期,最后是在1945年开始走上独立的道路。

    老挝和柬埔寨目前基本为泰国所控制,接着同样被法国、日本相续统治,二战结束后,同样被美国所控制,在经历越南的侵略战争后,两国都在共产党的执政下才真正获得独立。

    马来西亚现在是各苏丹国和欧洲殖民地并存的情况,葡萄牙于1511-1641占领马六甲,接着是荷兰1641-1824控制马六甲,接着英国人会进来,全面控制马来西亚。后来是日占时期,接着自治,最后独立。而新加坡也在这个时候从马来西亚中独立出来,凭借着海路枢纽位置,让一个弹丸之地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国家。

    最后东盟中最大的一个国家印尼,此时却是混乱之地,里面有当地土著,有外来者建立的国家,更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建立的殖民地,直到1942年日本人侵略,控制全境,最后于1945年宣布独立,才把所有的人整合到了一起,真正成为为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

    南国为了减少和欧洲殖民者的冲突,提早把自己推上欧洲的对立面,因此目前在南洋的政策基本是不和欧洲殖民地打交道,当地土著和政权尽量获得商贸好处,优先兰芳、泰国、巴厘岛三个国家交往,控制张家港要地。

    南洋的经济发展一般,引起欧洲相互殖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资源、地理位置和人口,资源有橡胶、香料和木材、水果,人口可以帮助他们把这些资源转换为工业用品,最主要的是,这里的地理位置,是侵入清王朝最好的地方,而清王朝是西方侵略者眼中最完美的,最想得到了一块肥rou。

    因此,南国为了防备接着而来的西方殖民潮,必须早做好打算和准备。张家港无疑是关键之处,现在除了主岛纳土纳岛有人定居外,南边的赛拉桑岛,西边的哲马贾岛都分别建立了定居点,人数不多,但是至少宣誓了主权,也可监视来往的船只。

    目前,南国全部拥有了80多万人口,可以分为华人、印第安人、大洋人和欧洲及混血人。

    其中最多的是印第安人,算上马普切人已经达到了45万,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如果单纯从人口来看的话,印第安人已经占据了主导的位置。好在印第安人是各个族群相互独立,从大方面来说,也可以分成三个派系。

    首先是海峡两岸的印第安人,有五万多人,这是最早加入的部落团体,和华人融合也最好最深。接着是南美大陆的印第安人,有15万之多,他们也是逐步融合进来,相处起来,除了有些方面的矛盾外,其他尚可。最后是马普切人,他们才是盘然大物,有20多万人口,目前是各行其是,没影响到南国的发展计划,但是也同样不为南国所用。这么多人口充分利用的话,该是多大的宝藏,但是事情不能cao之过急,目前北方还和阿根廷对峙,要是打马普切人的主意,惹怒了他们,可不是一件好事。

    华人自然是第二多,现在全部加起来的话已经有30万人,但是全国这么一平均,又有重点城市需要人口,除了自治县,最少的地方居然才几百人,难以形成集群效应,更不适合工业化的大发展。

    大洋人目前已经有5万人,主要分布在巴布亚岛和波利尼西亚群岛上,这还得多亏了张峰的开拓和努力。他现在已经控制了整个波利尼西亚群岛,巴布亚岛却没有过多的改变,以稳定为主,因为那里的自然条件不好,地盘太大,没有实力去控制,反而不是件好事。

    最后的欧洲人和混血人也有5万来人,其实主要是西班牙人,加上两次的投诚,西班牙人已经有3万多人,加上1万混血人,最后是南国历次俘虏过来的欧洲各国人,包括法国人、英国人。

    如此复杂的人口,南国看着是一片太平,但是如果出了点差错,就很有可能会引发连锁的反应,导致整个国家的崩溃。

    其实最好的方法依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壮大华人人口,让南国成为真正的华人国家,华人无论在哪方面都必须占据绝对的领导位置,而人数就是最直接和简单的,如果从目前人口比例来说的话,华人还得至少需要30万的人口,那可是一倍的人口。

    王华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不由得沉重的放下了手里的资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