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98?登基(大结局) (第3/4页)
孙可能会卷入到夺嫡之争的旋涡而家破人亡。 池非敢说,凭着他和岳父,以及两位舅兄的深厚关系,他的子女以及孙子那一辈,只要不出那种想要造反的脑残子孙,基本上都能跟宁家保持良好的表亲关系。 但正如岳父所说的那样,人命有数,就算是他,可以管的也不过是三代而已。 三代以后,到了第四代、第五代,甚至第六代之后,苏家跟宁家的血缘关系已经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淡。 到时宁苏两家关系如何,就要看两家的交往情况了。 亲王这一爵位是超等爵,于理于法都不会有所降等。 换句话说,就算是数代之后,苏家依旧还是世袭罔替的亲王府,而且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异姓王。 对于有意参与夺嫡之争的一众皇子来说,这异姓王实在太显眼了,极有可能会成为皇子们争相拉拢的对象。 到时叫苏家子孙怎么办?这站队还是不站队? 到了异姓王这种级别的家族,不是说你不站队别人就会轻易放过你的,同样有可能会遭到别人的要胁而被迫站队。 一旦真的站了队,最后却押错了宝,那苏家极有可能会像历史上众多站错队的世家大族一样,遭到最终胜利者的大清洗、大屠杀。 而且从古至今,异姓王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汉高祖刘邦所封赐的八大异姓王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是死就是残,被抄家灭族更是常事,没一个有好结果。 所以为了子孙后代着想,这亲王封号池非是万万不能接下的。 池非相信以岳父的精明,应该也已经猜到了他的顾虑和想法,这才同意他的请求收回成命。 在池非看来,他能封侯足以。 但以岳父对他的恩宠,这应该不太可能。 他多半会跟李定北和萧志坚一样,会被封公,而且很可能还是国公级别。 虽然被封为国公也很显眼,但比起独一无二的异姓王,封公已经好太多了。 至少还有李定北和萧志坚这两家国公府在前面顶着,他这个以后不打算当官的人,在朝党之上就没那么显眼了。 另外他还会像第一代镇国公那样,立下祖训,让子孙们不站队不跟风,保持本心。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苏家有朝一日被迫卷入到夺嫡之争的旋涡里。 能为孙子后代想到这份上,池非觉得自己已经做得挺不错了。 虽然比不上宁氏先祖那样算无遗策,但至少也算是尽心尽力了。 假如这样日后苏家还是出了某个硬要参与夺嫡之争的笨蛋子孙,那他也无话可说,他能做的都已经做足了,可以说问心无愧。 ………………………… 皇帝自称天子,代天行道,故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皇帝都有祭天的传统,大魏也不例外。 而祭天之处,则称为天坛。 自朝廷迁都江南后,和安帝赵焞安命钦天监在新京城内挑选一块风水极佳的地方建造新天坛。 其开工时间甚至比新皇宫的建造时间更早,可见天坛地位之尊崇。 天坛是皇帝举行各种重要仪式的地方,每年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祈天都会在此举行。 除了例行祭祀外,这新天坛还在正式迁都完成那天使用过一次,由和安帝赵焞安亲自上坛祷告上天,祈求保佑新京。 可惜这番祷告看起来没什么作用,一年以后新京就被胡人大军给拿下了,甚至就连整个赵氏皇族也几乎被屠杀一空。 也不知道是赵家气数已尽,还是上天听不到赵焞安的祷告。 但无论如何,这天坛依旧还是皇家举行重要仪式的庄重之地,地位并无改变。 这天一早,天坛正中的祭天殿里,站满了穿戴整齐的文武百官。 在其身后,则是一大群虽无官身,但有爵位的世家勋贵。 所有人在礼部官员的安排下,按品级高低、爵位大小等区别,各自排成数排,井然有序。 大殿周围,还有一众宫廷乐师在合力奏乐。 庄严肃穆的乐声,在整个大殿当中周而复始、回音了了。 大殿正前方有一个铜鼎和一方长案,铜鼎内一直燃着柴火,案上也摆放着丰盛的祭品。 此乃祭天仪式中的“燎祭天地”,寓意通过焚烧薪柴、献上祭品来供奉上天。 身披铠甲、头戴战盔的西北大将军兼监国大臣镇国公宁志远,就这样一身戎装地站在铜鼎前面用洪亮的声音诵读着祷天祭文:“臣远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魏历世二十有一,践年二百三十有六,四海困穷,三纲不立……” 祭文乃礼部官员所写,用辞虽华丽,但有些晦涩难懂。一些读书不多的人,甚至根本就听不明白祭文的意思。 这篇祷天祭文大概的意思是:大魏立国二百多年来,终遇大劫,jianian臣当道、百姓困顿。 恰逢此时,胡虏作乱、瘟疫横行,堂堂大魏竟就此毁于一旦。 除两位公主外,赵氏皇族已断绝于胡虏之手,大魏皇朝实则气数已尽、名存实亡。 然国不可一日无君,此时大魏境内仍旧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急需一位新君主持大局。 臣宁志远在两位公主及百官的多次恳求下,终于不得已接任大统,成为新君。 臣自知德行不足、难担大任,但为保天下百姓安宁,必将躬尽所能、毋以敢忘。 望上天垂怜,护佑大宁。 宁志远念完祭文后,将祭文放入铜鼎当中焚烧,然后向上天跪拜行礼,行的乃是最重的三跪九拜之礼。 站在后面观礼的所有人也立刻跟着一起下跪行礼,不敢有丝毫怠慢。 在行完跪拜礼后,宁志远这才起身站立,面向众人。 终于,轮到今天的重头戏:移交玺绶。 所谓玺绶,就是指大魏的传国玉玺。 当初胡人入城时,这传国玉玺自然无法幸免地落入胡人之手。 直到西北军全歼胡人大军后,这才重新拿回了这传国玉玺,并由大理寺代为保管。 由于赵家皇族所有男丁已然死绝,因此移交玺绶这种事就只能由虽为女子,但辈分和身份最高的庆平长公主来做。 在庄严的乐声中,一身宫装正服的庆平长公主手捧托盘,托盘上面正是之前被胡人所抢走的传国玉玺。 走到宁志远面前后,庆平长公主手举托盘缓缓跪下,然后躬身说道:“请宁公接过玺印,继任大统。” 后面观礼的所有官员和勋贵也一起跟着跪下齐声大呼:“请宁公接过玺印,继任大统。” 在这些整齐的呼声下,宁志远这才表情肃穆地恭身接过玉玺,然后走进内殿更衣。 半柱香后,已经脱下盔甲换上龙袍的宁志远手捧传国玉玺,直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