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零三章 假道伐虢 (第2/2页)
城中之城,一般是于城池核心处再建一串城墙,使守军得以在外墙沦陷时退而自守,负隅顽抗。 可平城关的内城却是实指。就如赵柏形容的铁盒子,如今的平城关墙内有墙,所以内城,也成了真正的城墙之内。 在攻灭了越国以后,楚汉休整多,于二月初又一次结盟兵发,兵指赵地,赵齐得报后亦厉兵秣马,枕戈待旦。 双方场面之宏大,就如两大逆国同盟准备当着司马欣和旦的面,在赵国大地来一场争霸天下的半决赛,再以会战之胜负,来决定挑战大秦的唯一人选。 雍州上下原本对此皆无异想。 天下局势发展到这一步,战争结束的征兆早已显现。 一切的根源在雍商。 从雍州建立,陈平执掌雍地政权开始,他对雍商的贸易限制就进一步放宽。 兵、甲、器、弩、粮秣、车马、酒、、皮草、漆瓷,只要不是墨军所用的技术,一应与战有关或与奢侈有关的物资通通向天下打开了限制。 而同时,因为李恪以钜子份在天下力行名为墨坊的特区模式,民用物资在雍州商贸体系中的份额则逐年下降。 所以这些年中,雍州的商会数和利润率呈现上升,商团数却始终处在稳定下降的状态。 主营中低端的商团逐步迁徙到包括秦在内的诸国,为各国提供了丰富的资金,用于换取雍州的高端产品。 这种工商业偏重上的变化改变了整个天下的战争模式。 一方面,只要有钱,军械技术远远落后于秦的各国完全可以依照秦的标准来装备和训练军队,锐器、铁甲、战马、耗材一应不缺,连最高端的王师和宫卫的装备都可以直接买到。 另一方面,维持本土商业体系需要推行墨坊,而墨坊对行政体系和熟练工人的需求又大,使诸国不敢肆意征兵。 一边是单兵价格渐高昂,一边是兵员征发越来越难,双管其下,各国不约而同采取了精兵善政的国策,对交战区域也逐渐形成约定俗成,暨颍川、三川、东郡、薛郡、砀郡、陈郡、南郡等中原七郡。 这七个郡几乎已经变成空郡了,往来只有兵车兵马,寻常再难见到人烟。 而一旦战事涉及到其他几郡,集中兵力,倾力而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争就成了核心的战略理念。 仗打到这个程度,已经从拼人拼勇变成了拼财拼力,贫穷的诸国每一战都打得咬牙切齿,就算是富庶的秦国,一次武装三十万东军也彻底耗干了咸阳的库存,弄得扶苏哭无泪。 雍州大改,赵柏第一个看出来李恪距离出山只剩一步之遥,现在只看扶苏什么时候向新政妥协。 这意味着秦国一下子变成了烫手山芋。 攻伐秦国,一旦用力过猛就会加速扶苏妥协。可若是不攻,占有雍州一半赋税的大秦早晚会拉开与关东诸国的国力差距,再次形成统一之势。 摆在赵柏面前的只剩下一条路,伐雍…… 为了伐雍,他和齐王巿结为金兰,以期将两国资源合到一处,以大优势平定关东,获得与秦国相持,且在短时间内夺占雍州的能力。 张良则是第二个反应过来的。 结为兄弟之盟的齐赵远比单独的汉和楚强大,但若楚汉结盟,则其短时间内又没有绝对胜势。 他提出了四国合纵的战略,减少内耗,集结资源,首先一战而定雍,然后再论天下大势。 如此,伐雍同盟得以成立,时间在十二年十一月,距离兵临平城关,秘密筹备了整整一年零三个月。 他们的苦心几乎骗过了雍州上下。 五十三前,参谋院得报楚汉伐赵,韩信当即纠集上下在沙盘上展开推演,连续三轮,皆是赵齐击敌于半渡,确立胜势。 这让大雍上下很不解。 李信、旦与章邯受邀参与第四次推演,章邯径自提出了韩信心中的疑惑,齐赵已是一体,何以楚汉要丢下更适合夺占的齐国,而选择需要抢渡大河的赵国? 又十,参谋院的新报传来。 齐赵在邯郸集兵坚守,不仅没有防备齐地,还直接放弃了大河天险。 他终于确信了,楚汉伐赵乃假道伐虢之策,其意不在赵,而在雍! 轰隆隆一声雷响,雍州的新政体系第一次全面运转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