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祁连_15、使幽州(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5、使幽州(七) (第2/2页)

一起迁徙。这也不怪他,奚部从辽东内迁到这长城内外已经有百十多年,中间大部分人都学会了种地,很难再象过去一般摆脱土地的羁绊。”

    “这是我的问题,倒不劳李使君cao心。”耶律大石举起茶杯,一口喝干后,这才继续说道:“我没去过西域,最远只是在上京道阻卜部巡视过一番,此番远行,有关治政之术,使君有什么好的建议?”

    “呵呵,林牙志向不小,不过道行险阻,国事艰难啊。”李岘笑了笑,原来耶律大石在这时候就已经有了称王自立的想法了,原本读史书时还认为他是在耶律延禧手下逃跑之后才产生了这样的念头。

    “大辽国南院和西京一切规矩皆学汉地,可是却只保住了二百年兴盛,到底是对是错?”

    “这种事很难讲得清,这天下之事,天子一言而决终究是不对的,一个人纵然是风华绝世,做决策时也难免有所失误。真正的朝廷,应当是能集合天下的智慧,君臣相商,互相妥协出来的结果虽然会让许多人感到不如意,却是错误最少的。许多事,只凭武力解决,终归不能长久。但是大宋的问题是文人统军,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门的人才去执行,而大宋国却让一群外行来指挥作战,所以在辽、宋、夏三国中,大宋虽然最为富庶,却是战争能力最弱的一个。而辽国的问题却是把太多的地方交给武将去管理,这样的后果是地方永远也发展不到富庶的程度。武将统兵,文人治政,但是相互制约平衡是门很大的学问,这事你别问我,因为我也不太清楚。不过,我相如果一个国家有充足粮草供应、有足够的战马、武器,有商人互通有无,有工匠制造精良的器械,这样的国家是没有理由不兴盛起来的。农民和牧人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但是怎么让一个农人种出更多的粮食,让牧人不断地增长牛群、羊群的规模,这需要有好的官员去管理、有工匠制造出效率更高的农械,还需要商人在中间进行交换,只有生产的方式不断在进步,一个国家才能不断地强盛下去。”

    李岘开始说话的时候,耶律大石还是表现得很随意,不过,他慢慢地放下手里的茶杯,整个人都变得十分郑重起来。李岘当然不怕辽国再次变得强大起来,耶律大石的西辽国如果有能力进攻,那么也只会是金国人的麻烦。

    同样的时间里,他们的发展程度绝对会落后自己一大截。

    如果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自己的发展程度还不如他们,那么还是先找块豆腐自己一头撞死算了。

    耶律大石听得兴奋,干脆命人拿过一幅辽国地图来,展开来铺在桌面上,然后指着西边天山一带的土地说道:“祖宗发迹的地方是保不住了,我查了一下资料,在圣宗年间,应高昌国王所请,有三部我族部族西迁到了翼之水(额尔齐斯河)下游和高昌国一带,帮助高昌国抵御黑汗国的入侵,大约有一万五千多帐部族留在了大阴山一带,我们这次行动,最终需要与这些部族汇合。如果能够在那一带站稳脚跟,重新恢复祖宗基业,并非无法做到。”

    李岘看着这位未来的西辽国皇帝,这家伙会不会被自己一番《隆中对》似的谈话给忽悠歪了,野心膨胀,很有可能会成为将来的一个劲敌?

    只不过基于人口不足,他并不认为后来的西辽能成为大患。

    先让这厮去北方祸害蒙兀部落吧,这个世界应该是不太可能再出现那个纵贯欧亚的蒙兀帝国的。

    马扩被派回去传递和谈成功的消息,具体的条文当然还要经过官家和朝廷的批准,李岘和赵良嗣则留在燕京充作人质。不过李岘的日子倒是过得很惬意,耶律大石几乎每天都会登门拜访,一起喝酒聊天,李岘脑子里的东西随便掏出点来都能让这位辽国的状元惊为天人。

    朝廷方面很快就批准了和议条款,甚至为了让辽人早点离开,给出的东西比辽人讨要的还多。宋军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已经停止,现在是大功告成、大家可以弹冠相庆的时候了。

    即使是贪生怕死,一直呆在大名府的宣慰安抚副使蔡攸也跑到了雄州前线,准备和童贯一起前往幽州“归复”燕京,这种天大的功劳他们是绝不会放过的。至于劝说辽人退出幽州,立下首功的李岘,从幽州回来后,象是被人忘记了一般,天天没事在西军各营里瞎转悠,然后寻个熟悉的将官在他那里喝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