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七章 淮水楚城雪初霁(一) (第1/2页)
“写的什么?写的什么?” 在楚州州衙门口左边有一块木板,专门用来张贴官衙告示。今天一大早就张贴了一张新告示,眼尖的人马上围了过来。 “是永利商会的告示。” “永利商会的告示居然贴在州衙门口,贴错了吧。” “有什么贴错了?知道永利商会的大东家是谁吗?”有消息灵通的人不屑地说道,。 “是谁?阿爷给说一下吧。”一句问话勾起了众人的八卦之心,纷纷请求揭开谜底。 享受了一圈众人的期盼仰慕的眼神后,那人终于开口:“永利商会的大东家就是嘉德帝姬和驸马都尉,也就是我们的知州老爷。” “哦,难怪。” “哼,如此公私不分,这知州怕也是个糊涂老爷。”有个读书人模样忿忿不平道,听说新来的知州老爷不仅是驸马爷,还是进士探花郎,年少富贵,妥妥的人生赢家,旁边的人都闻到了读书人身上的那股子酸味。 “你可真敢说!你读书读傻了?”有亲近又知道内情的人赶紧劝道,“知道我们知州老爷以前是干什么的吗?清剿海贼的。他手里清剿的海贼没有十万也有八万,真正的杀人不眨眼的狠人,你在背后瞎嘀咕,要是被知州老爷知道,还不得弄死你。” “我读的是圣贤书,知礼义廉耻,天下不公之事,我就能说的。知州也是读圣贤书的,朗朗乾坤,他敢把我怎么样?” “哼,是不敢把你怎么样?说你是私通海贼,轻则夺了你的功名,重则叫你进狱里待上几年。还都是读圣贤书的,你读的跟知州读的一样吗?你个腌舍货,在知州老爷眼里就跟个臭虫似的,还在这里大言不惭,敢把你怎么样?” “好了,不要再争了,谁给念念,这告示里说的是什么?” “这告示说的是今年淮东大规模种植棉花,叫各处商号商行知晓,可运粮食至海州、楚州、扬州,预订今年下半年出产的棉花。五五开,五百斤粮食换五百斤棉花,按粮食交付至常平仓的时间排序,届时提换棉花。” “棉花?是木棉花的棉,还是丝绸绵?这么便宜?” “错了,是棉花,不是木棉,也不是绵。是前两年在通州、泰州种的天方国引进的棉花种。就是专门用来织你身上穿的棉布。” “哦,织这棉布的棉花,现在也在我们楚州种吗?” “告示里说了,今年淮东宣抚使司除了在通州、泰州继续大力推广种棉花之外,还在楚州、海州、涟水军和高邮军大力种植。” “怕是为了政绩要劳顿民力吧。”那个读书人又满是酸味地说道。 “屁话,前几日宣抚使司衙门告示都说了,官府要汇整各州县流民,组成屯田营,专门种植棉花,种植出来的棉花按市价直接包售给永利商会。现在永利商会拿着衙门给他们的文书契约,要人提前运粮食来预订棉花。” “有人会如此傻?提前这么几个月运粮食来,预订那个看不到模样的棉花?”说话的又是那个读书人。 “傻?做生意的那个傻?我跟说,这告示一出,那些商号得疯掉,拼了老命也要运粮食过来。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 “这棉布卖的多火你们不是不知道,可这棉布只有日南邑有出产的。日南邑朝南商会都发话了,现在棉花紧缺,谁能运来棉花,优先供给棉布。这些商人不傻,运了粮食到淮东,下半年自然能得到棉花,再运去交付给朝南商会,就能获得大批的棉布,那可是发大财了。” “我的个道君天尊,要是能获得大批棉布,只怕要赚发一年了。现在一匹棉布能卖到一贯六百文,我有个亲戚在楚州兴平号当伙计,说去年他们一年就卖了棉布三千匹,东家赚了这个数。” “五十贯。” “切,五百贯!” 众人不由倒吸一口凉气,现在年景不好,粮价暴涨,但每石粮食也不过五贯。五百贯足足能买一百石粮食,田地反倒贬值了,能买七八十亩好地,这个数字,在场的人都只能是想一想。而且兴平号在楚州只能算一般的商号,其它大商号能挣多少钱就可想而知了。难怪刚才说这些商贾知道消息会疯掉,要是换成自己也要疯掉。 “要是我去荆湖或者京畿运粮食过来,岂不是要赚发了。”有机灵的人突然想到一个“绝妙之计”。 “那荆湖和京畿的粮价不是要暴涨?” “趋利而行,商贾行为,我看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