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摄政_有关醇亲王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有关醇亲王府 (第2/2页)

分布于湖水沿岸,形成一处安适幽静的庭园。

    醇亲王奕譞入住南府的时候,只是个郡王,所以南府是个郡王府规格,但入住北府的时候,早就升为亲王,而且因为是皇帝本生考,朝廷授予亲王世袭罔替,即****,但他战战兢兢,谦抑退让,好逸畏事,这在王府的建造上也有鲜明的体现。

    北府基本上是复制南府的规格,因为是亲王府,中轴数间门、殿都覆绿瓦,但是大殿只有五间,低于亲王府的七间,如今保留下来的七间绿瓦王府大殿只有孚王府一处,但是在乾隆京城全图上可以看到很多,后寝门三间,硬山顶,低于孚王府的五间歇山顶,后寝殿五间硬山顶,低于孚王府的七间歇山顶,甚至低于宁郡王的五间歇山顶。北府后寝殿院落,后寝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后寝门三间硬山顶,也是郡王级别,甚至屋顶形制还略低。

    辛亥革命爆发后,辞去摄政王之位的载沣退居藩邸,又回到了醇亲王北府。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驱逐出宫,搬进醇亲王府居住。

    此后不久,载沣一家和溥仪搬到了天津居住。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载沣拒绝前往东北任职常住。1938年载沣一家回到了后海畔的醇亲王府,为节省开支,居住在王府西花园。1947年抗战胜利后,为避免国民党军队强占王府,载沣与四子溥仁利用王府空房开办了北平私立竞业小学,溥任担任校长,载沣任董事长。一群群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走进了这座华美典雅的王府宅院,留下朗朗书声和欢歌笑语。

    1949年载沣将醇亲王府的全部房产出售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全家搬到了东四北魏家胡同46号居住。1951年载沣病故,葬于福田公墓。

    北京解放后,载沣于1949年9月将府邸全部房屋售与重工业部附设的高级工业学校。以后,府邸部分由卫生部作为办公地点,1984年5月将醇亲王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现正殿为国家宗教事务局,马厩为市第二聋哑学校,东端是醇贤亲王祠和家庙龙华寺。

    醇亲王府西部的花园,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从1963年迁入居住,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9年。期间经过整修,拆除少量原有建筑,添建了一座仿古风格的二层小楼。在她逝世后,于1982年2月,将该园作为北京宋庆龄同志故居,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群众开放。

    3.最后说一下摄政王府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慈禧先后去世,慈禧去世前决定由载沣的长子溥仪继任皇位,所以溥仪出生的醇亲王北府就又成了一座“潜龙邸”,必须被空出来,因此新的醇亲王府又开始修建。

    由于慈禧在去世前除了决定溥仪入继大统外还任命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所以新的醇亲王府变成了摄政王府。

    摄政王府位于中南海西北角,北西两面临墙。原位于西苑墙外,光绪十一年扩建西苑时将此地圈入中南海,并将位于原址的蚕池口天主教堂迁往西什库。慈禧太后拟在此修建新园林“集灵囿”,但一直未开工。

    1909年将此地拨给摄政王载沣,修建摄政王府。

    宣统元年正月二十六日,新摄政王府工程正式动工兴建。东从金鳖玉蝀桥起,西至府右街北口,南达中南海西北门,呈南北长方形。整个工程分为10个项目,共修建殿宇、房屋、门等295座,1505间。后来,为了接待德国皇太子来访,又添加了转马台、平台、洋厨房、锅炉房、浴房等建筑,总共修建1546间,全部工程估算工料银二百零六万一千多两。由于王府西北墙外地势狭窄,有碍交通。为了扩宽王府北面的道路,又要将北墙外一带的东来玉煤厂、天河汽水厂、火器营新军队占用的官房和商铺迁移,并将民房157间拆除。

    摄政王府规制同旧醇王府相似,包括中路、东路、西一路、西二路、西花园。

    由于多种原因,如工程浩大、中间插入接待德国皇太子工程、对待工人苛刻引起工人罢工等新摄政王府前后历时近三年,至1911年清朝覆灭时王府仍未竣工。

    民国初年,袁世凯执政时期,将其改为中华民国国务院所在地。1918年徐世昌任总统期间改为总统府。1924年段祺瑞执政时又由陆军部和海军部占用。

    1949年后改为国务院办公区,1970年代末大规模翻修中南海建筑时曾计划将摄政王府落架大修,但发现建筑质量非常低劣,地基松散,木柱间裂缝用碎砖填充,已无法保留,只得拆除。现存正门和正殿,为会议室。***曾居住于西花园内的西花厅,也加以保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