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八十八大结局加一点自己的小科普 (第1/1页)
年羹尧最后跟十四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但是苏培盛给年羹尧赐毒酒的时候,他喝的很痛快。 胤对年羹尧也算是留了面,叫他自尽,算是给了他一个体面。 胤赐死年羹尧的旨意,下的十分干脆利落,明眼人这才发现,原来想叫年羹尧死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坐在上边的那位万岁爷啊。 可是谁敢出声吗? 没人敢! 万岁爷这几年早就已经露出了獠牙,哪里还有人敢不听话。 不听话的前两年都被收拾老实了。 朝堂上的元老,大部分人都经历了两朝了,先是先帝的手腕,把他们迷惑的是眼花缭乱的,后来又是现在这位万岁爷的手段,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能坐在龙椅上的,没有哪个是简单人物。 一群人暂时都老实了下来。 雍正十一年。 这一年,一开年静娴就觉得上总有些不舒服。 叫了几个太医来看,都没怎么看出问题来。 “什么叫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皇后会每昏昏睡吗,一群废物!”胤冲底下跪着的一群太医大声喊道。 静娴原本是在昏睡,却被他吵了起来,“爷。” 原本还暴跳如雷的人,一听见她的声音,立马安静了下来,像是怕吓到她一样,小心翼翼的问到,“你醒了?怎么样,上哪里不舒服?” 静娴摇了摇头说了句,“没有,就是有些饿了。” 胤着急忙慌的出去拿吃的,完全忘记了屋里还有奴才可以去。 静娴等他走了才叹了口气,她是自家人知自家事,这个乌拉那拉氏的凤命,只有这么久。 她也不是没想过办法,但都没有什么用。 这具体的况还是急转直下。 这是天命,并不是她能够改变的,好在等乌拉那拉氏的体死后,静娴还可以以灵体的模样存在,她已经修炼炼神诀,本就是修炼灵体的。 即便是体死了,她的灵体也能够跟正常人一样生活。 静娴都想好了,等乌拉那拉氏的体一去世,她就用灵体活着,到时候转移一下别人的注意力,她在偷龙转凤,把乌拉那拉氏的体毁去,不会有人发现端倪的。 可惜想象的很好。 雍正十一年,九月二十三,皇后崩逝。 静娴确实是想要偷梁换柱的,可是天道无,皇宫里龙气实在是太厉害,静娴一脱离乌拉那拉氏的体,就被攻击了。 她这心里一阵后怕,乌拉那拉氏的凤命实际上应该只到雍正九年的,她拖延了两年,原本就已经伤到了神魂,这一次更是差点没将静娴的灵体直接打散。 好在,在走之前,静娴在胤的灵源深处刻下了一道烙印。 那是灵魂的本源,即便是转世重生,他也不会忘记。 皇后崩逝,帝大恸,亲自伏案为皇后写了奠词。 辍朝五,命京城诸王,文武百官与皇子公主,甚至是命妇都来为皇后送行,并亲自祭奠。 发丧的当,还亲自扶棺。 史书记载,皇后下葬之时,皇帝吐血昏迷。 皇后去世后,胤又兢兢业业的打理朝政,为弘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两年后,帝驾崩。 举国同悲! 静娴这会儿正在荒郊野外,努力修炼,重新弥补自的灵魂。 对于京城的权力更替并不了解。 这一修炼,就练了三百多年。 静娴再次睁开眼的时候,已经是三百年后。 现代人间了。 静娴走在街上,总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毕竟在她藏修炼以前,她都是处在胤后宫的。 现在走在大街上,看着满大街的小jiejie穿着超短裤,小背心的,总感觉有些不得劲。 胤……胤…… 静娴不知道,在哪里能够找到他。 “走走走,快些,今天去图书馆里写作业,下个月就要高考了,你们怎么还不着急。”几个孩子一路飞奔着往一个方向跑去。 静娴心中一动,图书馆! 图书馆里虽然没有胤,但是会有胤之后的消息,静娴觉得她应该去看看。 想到就做,静娴连忙上前跟上之前的几个孩子。 一路到了图书馆。 图书馆里开着空调,比外边闷的天气舒服多了。 里边人很多,看得出来大都是来学习的孩子,即便是很多人也都安安静静的。 静娴也没有说话,直奔有关历史当年的书籍而去。 《清史稿》就是它了。 静娴拿起清史稿翻看起来。 当看到胤在静娴下葬的时候,吐血昏迷的时候,她心中痛的要死。 胤…… 我一定会找到你! 静娴又继续翻阅清史稿。 历史上的胤,下面做一个小科普,虽然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我还是想说一说。 我……作为一个作者,虽然写了清朝的文,但我并不特别喜欢清朝。 但是清朝历史上我却偏偏只喜欢四爷一个皇帝。 四爷在位时间短,其实并没有特别出众的功绩。 并不像他老子康熙那样,八岁登基,除鳌拜,平三藩,等等等很多大事可以拿出来说。 但是,但是来了啊。 胤做的事,虽然没有这么轰轰烈烈的感觉,但是他做的事,都是基于对百姓有好处才去做的。 你比如说,开海。 沿海地区在雍正朝的时候,是最繁荣的时候。 再比如说,改土分流,虽然手段激烈了一些,但不得不说这是个好的开端,对于大清的统一十分有利。 后边的士绅一体纳税,叫官员跟百姓一样纳税。 还有废除了jiàn)籍,要知道jiàn)籍是不能科考,不能做官的,但是胤打破了这个障碍。 最后,也是最应该拿出来说的。 摊丁入亩! 要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丁银这一说,百姓们生的孩子万一多了,立马就养不起了。 养不起了怎么办,很多人就会丢掉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因为丁银。 丁银是按人头纳税的,每多一个人就多拿一分银子。 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延续到四爷当政的时候。 是四爷废除了丁银,税收完全按照土地来算,土地多的就多纳税,土地少的就少纳税。 对于那时候的人口增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别的功绩我就不说了还有很多,但我最认同也叫我因此喜欢四爷的就是这几条。 每一条都是真正对百姓有好处的,看得出四爷确实是心中装着百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