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淞散文随笔集_张之洞建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张之洞建厂 (第2/6页)

,终于没有开口,只站起深深一揖:“下官告辞了。”

    送走盛宣怀,张之洞又坐回到太师椅上。盛宣怀的话仍在耳边回响。

    儿子仁梃悄声走了进来,“爹……”

    “嗯,你怎么没有去学堂?”张之洞看着仁梃。仁梃长得像母亲,面目清秀,身形俊逸,张之洞甚为疼爱。

    “我听说盛宣怀来了,想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噢?你也对盛宣怀感兴趣?”张之洞扬起眉毛。

    “不只是我感兴趣,我的同学们都感兴趣。他在当前中国可是风云人物,思想新,门路广,目光远,办电报局,招商局,都是新事物,且办得红红火火,不少人都说,他就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弄潮儿。”

    “你看到他了吗?”

    “刚才他出去时,我看到他了。”

    “有什么印象?”

    “他外表没有我想像的那么风流倜傥,可一看就是个见多识广,精明干练,不拘一格又春风得意的人物。使人不能小觑。”

    “他这次来,是向爹爹挑战的。”

    “他向爹爹挑战?”仁梃不解地望着父亲。爹爹也是个实力强大的人杰,敢向他公开挑战的人可不多。

    “是啊。他说汉阳铁厂得商办才行,而我是要官办的。”

    “什么是商办?”官办仁梃明白,可商办他还是头一次听说。

    “商办就是由商人集资兴办,由他们聘请专人管理。”

    “我不知道哪种办法好,可我站在爹爹一边,爹办事都能办好。”

    “噢,是吗?”自己的官越做越大,又政绩斐然,恭维话没少听,可儿子对自己的信任却使自己如饮甘露,分外香甜。别人的话可能有功利目的,可儿子的话却发自肺腑。还有,儿子就是自己今后的希望啊。

    “是的。爹在当京官时,是清流中坚。当地方官,每到一处,也努力造福一方。当总督,又打败了法国鬼子,给中国人争了气。而且,爹家里的事也处理得好,家里上上下下没有不敬服的。”仁梃的目光直率、坦然,虽然年过十八,但仍末脱稚气。

    张之洞慈爱地看着儿子笑说:“孩子,爹怕是没有你说的这么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一点爹是清楚的。不过,爹既要办铁厂,当然要努力办好。”

    “爹,您会战胜盛宣怀的挑战的。”仁梃握着拳头向上举了举。

    “孩子,谢谢你的信任,也谢谢你的鼓励。你看,你青春的朝气都浸透到爹的老骨头里去了,爹觉得年轻了许多。”

    “爹……”

    爷俩的手握在一起,相互望着笑了起来。

    二

    傍晚,张之洞坐在长江岸边的一块岩石上,心潮如这大江起伏不定。他的身后是一大片空地,这就是要修建的铁厂厂址。这块厂址是他本人选的。当初在这块厂址上曾有一番争论。

    “毅若,我看这块空地建铁厂就很好。靠在长江边上,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张之洞对铁厂督办蔡锡勇说。

    “怎么?香帅要把铁厂建在汉阳?”蔡锡勇有些吃惊。

    “你认为不合适吗?”张之洞听出了蔡锡勇的意外。

    “我,我没有料到。”蔡锡勇坦诚地说。

    “依你的想法,铁厂应该建在什么地方呢?”

    “一般来讲,铁厂应该建在距离煤矿、铁矿很近的地方。这样便于取得炼铁的焦炭和铁矿石,可以降低成本。”

    “嗯,这不无道理。”张之洞点点头。

    “可是,汉阳距离煤矿,铁矿都较远。而且这块空地地势低洼,垫地基要花很多钱。”这位留学西方数年的专家说话喜欢直来直去。

    张之洞沉稳地说:“我把厂址选在这里,一是运输方便,二么,也为了我视察方便。这么重要的铁厂,我当然要一管到底。如果不在汉阳,我怎么能经常视察呢?”

    蔡锡勇觉得总督说得也有道理,于是笑着点点头。但他又不无担心地说:“可是,这样会增加成本的。”

    张之洞笑说:“毅若,你总是担心钱的问题。本督办企业,不多考虑资金、成本和利润。我只考虑为中华争气。如果我们自己炼出了铁,造出了枪炮、舰船,洋人就不敢小看我们,厂子就是亏了本,也是值得的。所以,你们不要考虑钱的问题,把精力都用在建厂上。”

    蔡锡勇在西方工作数年,还没听说办企业不考虑成本、利润的,可对总督大人充满豪情的话语,他又不知怎么说好,于是又点点头。

    张之洞又说:“我们为国家办事业,不能像唯利是图的商人一样,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器量要大些。”

    蔡锡勇又默默点头。

    在总督大人话语的影响下,铁厂筹建处办事便不担心钱的问题。初期建厂经费如果精打细算,三十万银子就够了,结果预算却达到四十万。

    现在,总督大人坐在厂址的空地上,发愁的就是这件事。豪迈的语言虽然很提气,但四十万两银子却实实在在的压在身上。他向户部请款,户部回答十二个字:外忧内患,入不敷出,难以允命。他对户部本不抱多大希望,因为户部尚书是个抱残守缺的老朽。他又想到惯例,按照官府惯例,上边办事需要钱,可以向下级摊派。于是他向湖北巡抚谭继洵、藩司黄彭年征集款项,没想到又碰了钉子。此二人均为守旧派,反对办洋务,而且湖北连年闹灾,灾民救济款尚有很大缺口,也拿不出钱来。

    望着面前波浪滔滔的长江,张之洞不由想起了唐代崔灏在这里作的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情此景,彼此相同,他叹了口气。

    三

    晚上,张之洞仍坐在家中客厅发愣。

    “老爷,还想筹款的事呐。时候不早了,宽衣休息吧。”侍妾若玉送上碗莲子羹说。

    “若玉,这件事我还要和你商量。”张之洞曾娶过三个夫人,都夭亡了,现在就这侍妾若玉主家。

    “同我商量?”若玉惊奇,这种军国大事怎么同我商量,我懂什么呢?

    “向公家筹不来款,我准备向私人想办法。”

    “向私人?可咱们家没有多余的钱啊。”若玉摸不着头脑。

    “这我知道。我想向亲朋和谈得上的商人借。”

    “噢。”若玉松了口气。可向他们借跟自己商量什么呢?自己出身贫寒,没有一个有钱的亲戚。

    “不过,现在借钱难,借大钱更难。我得想个办法才好说话。”张之洞又说

    “老爷有什么办法了吗?”

    “我想先把准备给仁梃结婚用的一万五千两银子拿出来,这样可以起感化、带头作用,就好说话了。”

    “这可不行。这笔钱可是我省吃俭用攒了多年存下的,现在仁梃结婚的日子就要到了,却要拿出去,这怎么行啊。”若玉虽是妾,但主家多年,在家里就是夫人的地位,所以说话很有份量。

    “先用着,以后我想办法补偿仁梃夫妇。”

    “补?怎么补?家里开销越来越紧,能维持就不错了,再攒下钱太难了。再说,仁梃这孩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