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 魁首之争 (第2/2页)
各位有很多都要参加明年的秋闱,不如今天我们便以学问做诗词,得魁首之作,我等为之传颂,与京城诸君共勉。” 众人应下后,心思敏捷的已经开始提笔写了起来,陈远之并不打算写,他已经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师弟的身上了,早已为贾琮展好纸,研好墨,可见贾琮只是提着笔沉思,没有要落笔的意思,再看到周围的人人纷纷停笔,心里不禁有些着急。 众人写完后,自有东山书院的学子们走过来一一收好,转送到旁边的房里,里面几个各书院来的教谕将作为评委。 除了没写的,不一会儿,房间里就剩下贾琮一个人没有动笔,见贾琮只是皱眉沉思,其他人纷纷看了过来。 就在陈远之以为贾琮写不出来,打算夺过笔自己硬着头皮上的时候,贾琮突然落笔了。 贾琮只是在找一首适合的诗词,好不容易选中一首,又忘记了其中的几句,想了好久才想起来。 笔尖划过白纸,留下一个个清秀又不失刚劲的字,众人这才想起来,眼前的这个少年还是“贾体”的创始人,尽管这种新字体并未完全流传开来。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源于唐朝,到大刘时,虽以诗为主,可也有一些人写词,诗以言志,词以抒情,众人都是饱读过诗书,自然能品的出诗词的好坏,当有人把这几句读出来时,很多人都郑重了起来。 不理周围围上来的人各异的眼光,贾琮恍若未觉,继续提笔写道。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署上名后,贾琮心中微微松了口气,幸好自己前世酷爱诗词,特别是宋词,很多都能倒背如流,到这边来完全派的上用场。 很多人还在暗自回味的时候,词稿就被一个东山书院的学子捧着,拿到隔壁去了。 众人重新落座后,贾琮见坐在对面的冯昌文朝自己举起茶杯,会意后,也举起茶杯,以茶代酒回敬,一口喝完。 这时,很多人看贾琮的目光就有些变化了,他们初闻贾琮前面写的那几首词后,也不是没在心里怀疑过,再得知《采桑子·观书有感》的确是在金竹公面前所作后,又不得不相信,尽管心中十分迷惑,一个十岁的孩童怎么会写出那么好的词来。 可又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说明贾琮是抄袭的,今日在他们面前写了这个《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他们又不约而同否定了他人代作的可能,不得不承认眼前的这个少年诗词之天赋远超他们。 比起其他人的惊讶,李愈心中极不是滋味,他写的那首诗是他这段时间以来精心准备的,是他提前让罗子阳确定了今年诗会写什么,自己改了又改,本以为能够夺下今年东山书院诗会的魁首,却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其实贾琮自报家门时他心里就有点没底了。 贾琮的那几首诗词,他都读过,平心而论,他写不出这么好的诗词来,可心中又不愿意承认低人一头,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贾琮所作的那些诗词,竟然让自己生出自惭形愧之心。 隔壁房里,不时传来几句吟咏,赞叹叫好声不绝于耳,几个各书院来的教谕此时正互相传阅着一张张诗稿。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第一轮的筛选便结束了,原来几十张的诗稿在众教谕手中转了一圈后,就只剩下了十几张。 “各位同僚,依老夫看来,此次诗会,此诗当以魁首。”一个年过半百,鬓角斑白的教谕捻着胡须道。 其他几个教谕围了过来,诗稿上面写的是一首长诗,署名是西山书院的李愈。 李愈的大名,他们都是知道的,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爹是吏部尚书。 “文言兄所言极是!” “是极是极!” 其他几个教谕纷纷附和道,比起其他人所作的那些诗,李愈的这首长诗的确写的不错,别的不说,光是那写了满满一纸的诗句,就足矣击败大部分的作品。 那年过半百的教谕满意的点了点头,若是自己能助李愈夺得今年诗会的魁首,十有八九可以落个人情,届时找个机会再好好求一求李愈,让他在吏部尚书面前替自己在长安县做主簿的长子美言几句,说不定还能往上提一提,补了县丞的缺儿。 正欲宣布今年东山书院诗会的魁首花落谁家时,就听见旁边一个一直在翻阅诗稿的年轻教谕捧着一张写满字迹的纸大声赞道。 “好一个学诗谩有惊人句,好一个九万里风鹏正举,果然是锦绣肚肠,泼辣文章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