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宝镜 (第2/2页)
。进了内室,惠文和尚又关闭门窗,使得屋内一下子变得阴暗起来,紧接着,他再次打开木盒,只见盒内顿时有光芒射出,皎洁得宛如月光一般,将这屋子照得无比亮堂。 崔、谢二人纷纷睁大了眼睛,却听惠文和尚道:“此镜虽不可与日月争辉,但可吸取日月之精华,相传黄帝当年依照十五月圆之法铸成十五面宝镜,而它便是第八面,神通不可小觑!北魏时它先是为苏绰(北魏至北周名臣)所有,后经侯生传于王度之手,大业九年,家师闻知此镜在王度家,还特地借化缘的机会前往观看,而那王氏兄弟也仗着此镜灭了不少世间妖魔。此镜灵气十足,能自行认主,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它又辗转到了老衲这。哎,只可惜老衲一辈子吃斋念佛,却是让它毫无用武之地,刚才二位施主来时,我甚至已一度忘记了它的存在,实在是惭愧惭愧!” 说罢,惠文和尚又重新盖上木盒,并将之递给崔慎,道:“老衲今将此镜借予谢县令,若谢县令与它有缘,那它归于谢县令也无不可。望谢县令能用它消灭罗刹,以安民生!” 崔慎小心翼翼地接过木盒,连连向惠文和尚拜谢,随后他带上古镜,与谢乔再次离开了丛安寺。 二人回到县衙,崔慎不禁面带喜色:“有了这面古镜,我们总算能够为民除害了!”一转头,却见谢乔略有愁容,他忍不住道:“子平,你有何异议吗?” 谢乔开口道:“东翁,其实我在想,纵有宝镜在手,可而今最大的难题却在于如何找到那只罗刹,否则我们依然拿它毫无办法!” 崔慎神色微变:“哎呀,我一时只记得高兴,你不说我还真忘记了这茬!”他思考了一阵,道:“不如这样,我立即派人在城中广贴告示,告知城中百姓最近有恶鬼出没,让他们晚上睡觉时也留点心,最好能配合官府谨防恶鬼。另外,我将衙役按三三制分成数班,让他们不停地在城中巡逻,如此一来,若有罗刹潜入百姓家中,一旦有百姓呼喊救命,他们便可立即察觉,那时只要有其中一人前来通知我们,我们便可带上古镜赶往,如此便能除掉那只罗刹!” “东翁此举倒是个行之有效的法子,不过尚有一事不妥。” “何事不妥?” “东翁切不可在告示中道明有恶鬼出没,否则定会引起全城恐慌。” “这倒也是,那你可有什么好的说法?” “不如就说最近城中有盗贼出没,百姓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物,也能起到小心谨慎的效果。” “此言甚善,那便照你说的办!” 二人商定好对策,谢乔便开始起草告示,告示写的差不多时,突然他家有老仆前来报信,说家中有客来访。 谢乔放下毛笔道:“是什么样的客人?” 老仆答:“客人是位娘子,容貌极美,可我并不认识。” “她是否找错地方了?”听完老仆的话,谢乔深感疑惑,自从妻子柳倩失踪后,多年来家中除了这名老仆负责打理日常细碎,就只剩他一人独居,在他的记忆中却根本不存在有这样的故人。 老仆道:“不是啊,阿郎,那娘子指名要见你,还说有要事对你相告。” 家中既然来了客人,谢乔也不好在县衙多逗留,他加快写完了最后一封告示,便与老仆一同回了家。走到自家庭院外时,谢乔突然听闻屋内有女子正在念诵着诗文,那声音虽然不大,但由于她的音色纯正,故依然清脆入耳。 谢乔仔细一听,思绪有些纷飞,直到老仆将他轻轻唤醒:“阿郎,那娘子念得好像是你的诗,我常常听你念来着。” 谢乔满目神伤:“那不是我的诗,而是倩娘的,她以前作的每一首诗我都配上了一幅画,那娘子定是见到了墙上的那些画。” 主仆二人进了庭院,谢乔又率先进了屋子,那屋子内四周墙壁上都挂满了他的画,其中又以山水画居多。而在其中一幅正对大门的画前,正有一名身材高挑的女子专心致志地念着上面工整秀丽的诗文,念完后她还停顿了片刻,且忍不住发出感慨:“画画的是景,诗写的是情,虽然写的太过婉约,但好是真的好!以前不曾在唐诗三百首中读到过,可在我看来,这也应该算得上是遗珠了吧?” 谢乔忍不住咳嗽了一声:“这位娘子,请问何为‘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你都不知道,还有没有文化?”那女子随口笑答,突然,她像是醒悟过来,有些惊慌失措地转身:“对——对不起,我只是看这些画画的好,诗也写的好,所以有些入迷了,我无意冒犯的!” 此时,谢乔终于看清那女子的正面,而一段惊艳的回忆却如电光火石般擦亮了他的脑海。 青峰寨中,火把光下,一名身着花钗礼衣的女郎朝他回眸一眼,那略带惊慌的芳容竟然穿透回忆再一次呈现在现实之中,而且是近在咫尺,此次虽然没了浓妆艳抹,取而代之的却是清新脱俗,这让谢乔不由自主地睁大了眼睛:“是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