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 鱼玄机之死 (第2/3页)
少里路,天亮时到一大石xue中,xue中已有两个女孩,也都十岁,她们都不吃东西。能在峭壁上飞走,像猴爬树一样轻捷。尼姑给隐娘一粒药,又给她一把二尺长的宝剑,剑刃特别锋利,毛发放在刃上,一吹就断。隐娘跟那两个女孩学攀缘,渐渐地感觉自己身轻如风。一年后,学刺猿猴,百发百中。后又刺虎豹,都是割掉脑袋拿回来。三年后学刺老鹰,没有刺不中的。剑刃磨减到只剩五寸,飞禽遇到有来无回。 五年后尼姑对隐娘说:“某大僚有罪,无故害人若干,你可入其室,决其首来。”聂隐娘随后潜入这个大官的宅邸,到了晚上,才持得其首而归,师父大怒质问:“为什么这么晚”聂隐娘说:“那大官在逗弄孩儿,那孩子甚是可爱,一时不忍下手。”师父叱责道:“以后遇到这种人,必须先杀了他所爱之人,再杀他自己。” 隐娘答应了尼姑,尼姑对她说,我把你的后脑开开,把匕首藏在里面,以后用时很方便。说完就把她送回来了。 聂锋听完后十分惧怕,从此不再怜爱隐娘。以后每到夜晚就不见隐娘,到天亮才见她回来,聂锋也不敢追问。 一天一个磨镜少年来到聂家门前,隐娘说:“这个人可以做我的丈夫。”她告诉父亲,父亲也不敢不答应。隐娘便嫁给了那个少年。她丈夫只会制镜,不会干别的,聂锋供给他们吃穿。 多年后聂锋去世,魏帅田季安知道隐娘的一些情况后,便用钱财雇佣他们为左右吏。 就这样过了数年,到了宪宗元和年间,魏帅田季安和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关系不睦。魏帅便派隐娘去割掉刘昌裔的头。刘昌裔神算,隐娘刚辞别魏帅,他就知道她要来,于是召集衙将,命令他们在隐娘来的那天早晨到城北,碰到夫妻二人射雀,就对他们行礼,然后说我们大人想见二位,所以让我们来接你们。隐娘夫妻一听知道刘仆射是神人,不然的话怎么知道我们要来呢。于是要求见刘公。刘昌裔来了,隐娘夫妻拜过后说,我们很对不起你,真是罪该万死。刘昌裔说:“不能这样说,各为其主,人之常情,我和魏帅也没有什么不一样,我请你们留在这里,不要有疑虑。”隐娘感谢说:“仆射左右无人,我们愿意到你这里来,我很佩服你的神机妙算,魏帅不如你。”刘昌裔又问他们需要什么。隐娘说,你只要每天给我们二百文钱就够了。刘昌裔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一天他们骑来的两匹驴忽然不见了,刘昌裔派人寻找,后来在一个布袋中看见了两个纸驴,一黑一白。 后来刘昌裔入觐,聂隐娘告别而去。刘死后,聂隐娘又到刘昌裔柩前恸哭。 唐文宗开成年间,刘昌裔的儿子在赴任陵州刺史的途中遇见了聂隐娘,其容貌依旧。叙旧之后,聂隐娘拿出一粒药,让他吃下去,并告诫他很快就会大祸临头,让他赶紧辞官,而她的药能保他一年无灾。刘昌裔的儿子不信,坚持要去赴任,一年后果然死于陵州。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聂隐娘。 这些都是《传奇》小说中写的,不知道真的假的。 俗话说“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鱼玄机出生在长安,家世早衰。她的父亲虽然读过几年书,腹中有些墨水,但是仕途很不顺遂,当时鱼玄机还叫鱼幼薇,聪明伶俐,5岁能出口能诵。七岁能立物就诗。 鱼父多次考试落榜,心情抑郁之下,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撒手人寰了。等到安排完后事,母女俩便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为了生存下去,母亲带着女儿去长安寻找工作。 最后她们在一家青楼里落脚,鱼母以替人洗衣服谋生。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母亲也没有忘记丈夫临死前留下的遗言:哪怕省吃俭用,也要坚持让女儿读书。好在鱼幼薇很懂事,没有辜负父母对她的期望,当她八岁之时,在长安城中就积累了一定的才名,大家都称她为“长安女诗童”。 古代的青楼,一向是文人雅士们去的地方。要想在青楼里获得文人们的青睐,青楼女子必须就才貌双全才行。青楼老鸨老早就看出小幼薇是个有才气的美人胚子,为此一直在说服她的母亲,把她送进青楼里好好调教。 小幼薇的母亲摇摇头,拒绝了这个建议。 后来有一天,老鸨见小女孩独自一个人在院中玩耍,便指挥手下把她绑走就范。小幼薇拼命挣扎呼救,可是没有一个人上去帮她一把。这时忽然出现一个高大的身影暴喝一声:“住手!” 鱼幼薇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认识了温庭筠,这个男人也成了她这一生爱而不得的男子。此时的温庭筠将近四十岁,身材很是魁梧,但是样貌奇丑无比,因此得了一个“温钟馗”的外号。但在鱼幼薇的眼中,他就是世界上最好看的男子。 老鸨一看破坏她好事的男子居然是才名卓著的温庭筠,知道得罪不起,连忙赔罪离开了。鱼幼薇得知他就是大诗人温庭筠时,内心不由激动了起来,从未想过仰慕许久的偶像,居然活生生的站在自己面前,而且刚才还救了自己! 眼看温庭筠就要离去,小幼薇强烈地感到他这一转身,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再见到他了。于是她连忙跪下答谢救命之恩,并恳请他收自己为徒。温庭筠赶忙扶起幼薇,对于收她为徒的请求有些犯难。因为他平日放纵惯了,连个男弟子都没有,怎么好意思收个女弟子呢。 可是这女孩看向他的眼神,似乎直入了他的内心。不知怎么的,他的心好像被揪住一般,再也无法转身而去。 于是温庭筠转头看着窗外,看见河边的柳丝正随风摆动着,于是他给小女孩出了一道题目:“不如你以江边柳为题作诗一首,作得好的话,我就收你为徒。” 或许是温庭筠刚才的那一抹微笑,给了鱼幼薇无限的动力,不到片刻,她就随口吟出一首诗: 翠色连荒岸, 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 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 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 惊梦复添愁。 温庭筠一听又是难过又是欢喜,难过的是鱼幼薇的坎坷身世,以及她诗里的那些浓愁,欢喜的是她难得的才华,明明诗中无一字写柳,却又无一字不是在写柳。之后侠骨柔肠的温庭筠不但收幼薇为徒,还送母女俩到他郊外的老宅生活,并给了她们足够的生活费。 此刻的幼薇,多么渴望他们俩能够一直这样走下去。 鱼幼薇在温庭筠的引荐下,长安女诗童的名气更加响亮了。就这样,两人度过了一年多的师生时光。 也就是在第二年,温庭筠接受了一个连芝麻官都谈不上的巡官职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