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民国日本与东北的互动 (第1/2页)
白坚武(1886—1937),河北交河人。18岁中秀才。1907年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与李大钊同学并成为至交。 民初,曾任记者和政府低级僚属。期间,与李大钊创办法政杂志《言治》。1917年,被江苏督军李纯聘为顾问。1922年,受吴佩孚聘,先后任两湖巡阅使署、直鲁豫巡阅使署政务处长,极受倚重。由于调和直系京、保、洛三派有功,获一等文虎章勋二位。1924年,白坚武任第二次直奉战争吴军总参议,坐镇中军,调兵遣将,风头出尽。吴佩孚曾亲自许诺,打败奉军后保荐白坚武担任内阁总理。由于冯玉祥的倒戈,直系败北,组阁之梦化为泡影。其后国民党北伐,吴佩孚彻底失败,白坚武被迫下野,在天津做寓公。1933年初,白坚武开始与日本人接触。两年后,遂有“丰台事件”,由此成为全国闻名的汉jianian首领。 白坚武之所以沦为汉jianian,是因为北伐之后,白坚武组阁之梦彻底破灭,政治生命结束。原本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而今只能靠经营货栈为生,成为失意政客。此种地位的巨大变动,使他敌视南京政府。加之白坚武出身法政学堂,早年曾受过民主、自由、宪政思潮的影响,国民党实行训政、以党治国、控制言论,遂更增加不满情绪。 白坚武经常在日记里大骂国民党。他认为,国民党标榜训政却无法可依,较之北洋时代实为历史的倒退:“党人所取舍恒以孙中山为护符,可谓恶作剧。凡无论若何政治组织,必有根本法为之准据,方可规范一切。今党府而无约法,但凭二三委员口含天宪,任意颠倒为之,无论一般人民之权利生命不知所适从。训政时代而无约法,未知果何据以为训也?”白坚武还对三民主义详细批判,认为其胡乱拼凑、谬误百出,根本不成为一种主义。 白坚武敏锐地看到,国民党虽然标榜一党专制,内部却勾心斗角,纠纷不断。胡汉民有胡汉民的主张,汪兆铭有汪兆铭的主张,乃至人人都有,却又不敢公开为自己所见,假托孙中山名义。对于蒋介石和其他军事首领持续发动内战,罔顾日本问题,以致坐失收复失地的良机,在建设方面亦不上轨道,他更表示非常愤慨。他在日记里以打破此种一党专政为志愿,并表示出任何时候都不与党国发生关系的决绝态度。 当然,政治上彻底边缘化的白坚武并未完全与党国决裂,也曾试图用自己的思想或理论去影响政治。1927年以后,他为解决中国如何面对资本主义的难题,提出了所谓“教育公有”的观点。在他看来,为消灭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既保护资本主义,又遏制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张,其解决之法不在共产革命和阶级斗争,也不完全在劳资合作或实现阶级调和,教育公有才是根本性的解决之法。教育公有即国家保证每一个孩子平等的教育权,实行一种强制的教育。如此,便可以使贫穷者免遭无力求学之虞,也使富人不得依靠其经济实力,使孩子享受特殊的教育资源。白坚武认为,虽然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同,但国家必须提供这种平等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社会政策的调节。 其说实际平淡无奇,但白坚武自信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日后必将大行于天下。他托在国民党内任事的旧僚将自己的意见转交中央,但转交后无人理睬。当时的政治情形也不利于白坚武。他将《教育公有论》写成小书在中华书局出版后,正值1929—1930年的蒋冯阎中原大战,国人目光都集中于这场战争,这本书没有引起任何影响,亦少有人关注。白坚武手中没有权力,其思想无法转化成实践,学说不能行于天下,成为心中的隐痛。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贡桑诺尔布去日本东京考察。 1868年以后,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到19世纪末,其经济、军事实力已经跨入了世界强国之列。对此,贡桑诺尔布虽有耳闻,但并未亲见,他很想亲临实地进行一番考察。于是,他通过日本陆军少将中村爱三和在北京的日本陆军少将山根武亮,向日本政府提出了访日申请,得到批准后,由日本驻清公使内田康哉安排,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同御前大臣喀尔喀亲王那彦图的长子祺成武、肃亲王善耆的长子宪章等,带着几个随从,背着清朝政府,搭乘日本邮船从天津东渡日本考察。在日本期间,贡桑诺尔布参观了在大阪举行的第五次劝业博览会,考察了日本的工业、教育、军备等情况,受到了日本首相大隈伯爵及其他阁僚的接待,还结识了许多日本朝野社会名流,如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次长福岛安正中将、日本东京实践女子学校校长下田歌子等,与他们分别讨论了练兵、兴学、办实业问题,受到了很大启发。他在《博览会志游日本客中》的诗中叹道:“扶桑本海隅,事事争前驱,地大物博者,何以反较输。”又写道:“愤发本天性,好取他人镜,莫事空羡叹,凡事始争竞。”回国后,即在旗内力推政治维新,办武学堂、女学堂,兴办各种实业,喀喇沁右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贡桑诺尔布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考察日本后回到北京,七月回旗,着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