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七章 杨震的警觉 (第2/2页)
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应对四面合围來的日军重兵,而沒有精力顾及这支日军小部队的结果。 尽管那个益子挺进队,在四一年的作战之中,采取的战术已经初具特种部队的雏形了,但毕竟不是真正的特种作战。而眼下这支日军部队,仅仅从眼下的交手情况來看,与之前日军所有的侦察作战模式都根本不同。 其身上不仅穿的都是抗联的军装,手中拿着的都是抗联的制式武器。居然还轻松的绕过了外围晋察冀部队的各个警戒点。除了晋察冀的兄弟部队是新部队。缺乏经验之外。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題。那就是日军肯定已经接受并掌握了一定的特种作战理念。 而杨震有这个想法。这不单单是掌握中国话。熟悉抗联自身特点。以及配备抗联武器装备的原因。而是这支日军部队一反惯例。长途奔袭并渗透自己纵深如此远的距离。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特种作战的概念。 尽管杨震并不认为这支部队。在相当规模的情况之下。其所谓的渗透行动在奔袭上百公里。又是在周边不是老根据地。就是人口稠密地区的特点之下。不会一点蛛丝马迹都沒有暴露。同时也沒有遭遇到任何发现他们破绽的部队。 但在这种哪怕就是杀人灭迹。都很难做到悄无声息的情况之下。这支日军部队居然沒有掀起大的波澜。一路几乎是顺风顺水的摸到任丘。这个眼下整个冀中战场纵深的地带。只能说其除了计划周密。行动严谨之外。肯定是受到严格的特别训练。 眼下任丘县城外边的这股子日军。应该是日军按照与抗联特种部队交手时候。积累的经验训练出來的部队。不过很明显这些日军虽说也算经过了特殊训练。但是在使用上还明显是日军侦察与破坏部队那一套。在整体战略上并未有较大的改变。 最关键的是。眼下日军的行动表明。其最多也就算是摸到了门槛上。还远未真正的掌握特种作战理论和精髓。这支日军特种作战部队。从眼下的行动來看。不如说更像一支敢死队。三百人的规模。特种部队深入敌后作战,无论目的是什么,也沒有一次投入这么多兵力的。 在周边强敌环饲的情况之下,非但沒有做到速战速决、一击之后无论有沒有得手,都快速脱离。如果沒有能够得手再寻找战机的要求,反倒是偷袭不成便强攻硬拼。这特种作战部队可沒有这么使用的。 四一年那个益子挺进队其所谓的成功,当时保护十八集团军总部的部队,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周边快速合围的日军大部队身上。日军在四一年之中,对太行山区大扫荡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消灭十八集团军总部。 不仅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尤其是通过对十八集团军电台的监听,始终大致锁定了十八集团军总部所在的位置,而且调动重兵利用自身在机动上的优势,对十八集团军总部活动范围进行四面合围。 使得保护十八集团军总部的部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应付四面合围的日军重兵。反倒是忽视了跟在自己身后的这支日军小部队。而且总部和机关以及后勤部门过于庞大,始终未能摆脱这支益子挺进队的追踪。 要是单凭这个所谓的益子挺进队一百多人,在四周沒有日军装备和兵力,都占据绝对优势的重兵集团,快速行动配合的情况之下。在十八集团军腹地活动这么多天,早就被吞的连渣滓都剩不下了。 要知道当时这个益子挺进队,早在进入根据地沒有多长时间就暴露了行踪。只是因为当时华北部队的通讯联络手段太过于落后,再加上十八集团军总部的规模也过于庞大,不仅行动迟缓而且反应速度过慢,才让其抓到了机会。 至于其与两千多十八集团军部队,打了一天白刃战才轻伤两个人,这牛吹的就更大了。当时的十八集团军总部机关加上后勤,再加上北方局党校以及什么新闻、银行一类的人员的确比这个数字还要多。 但是即便连一二九师抽调的掩护部队在内,所有的作战部队全部加在一起。就算有枪的都加在一起,恐怕也沒有两千人。更何况就算当时部队处在混乱的情况之下,这个挺进队的日军战斗力再强。一百多人与两千人打白刃战,对手就算是稻草人也不能只轻伤两个人。 一百多人与两千部队打了一天的白刃战,在抛出其中基本上无战斗力的十几个汉jianian,居然基本上可以说毫发无损,这一点别说只是半瓢水都赶不上的这个益子挺进队,就连杨震亲手训练出來的抗联特种部队都做不到。 那个益子挺进队的这个战绩,恐怕有八成是给自己脸上擦烟抹粉。也许当时的十八集团军部队,并这支日军小部队并未重视。或是说在日军重兵正在快速合围的情况之下,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周边的日军主力身上。与这支日军小部队交手之后,也就沒有在搭理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