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金乌渐逝,玉兔初升二十四 (第2/2页)
太子李治、房玄龄一侧闻之,登然变色。唯长孙无忌淡淡一笑,不语。 太宗闻言,似信似疑,然终因心怜高阳,乃不与追,只责其道: “此等事态,非国之大事方可问,尔后不可再私行之!” 高阳乃拜谢太宗,遂出。 李治一侧,欲言之些语,为武昭开脱,却终究不得良言,心中难免对高阳暗中生恼。房玄龄心有所疑,与太宗交视一眼,便意定: 回府之后,自当彻查此事。 唯长孙无忌淡笑不语,一切似都于胸中意间而。 …… 次日。 太宗康,乃着驾返太极宫。 又次日。 太宗早朝。 如太子李治所料,诸臣再行上本,力奏请诛才人武昭。其尤以荆王元景最力。 李治大怒于心,然终究不动于色,只微回首,稍观房玄龄尔。 房玄龄亦回视一眼,默默点头。李治心中大定,乃着于朝后,着近侍德安,召房玄龄入宫议事。 长孙无忌察之,却不以为意。 “房相,如何?” 一入太极殿侧书房,李治便急急问道。 “殿下安心,已然是查明了。”房玄龄咳嗽几声,才道:“高阳公主此事,只怕与荆王有关。” 李治当下便沉了脸:“也就是说,高阳与六王叔……” “此事,却尚无定论。” 房玄龄由李治搀着,颤巍巍坐下。德安急忙取了软垫垫在他身后,房玄龄先谢过李治之恩,才续道:“老臣安插在公主府中的耳目有报,道此番问卜之事,确是公主所为,用意也并非如公主所言,是为测探武氏预言……不过此事之兴却在荆王,再不会错。” 李治闻得是荆王所为,当下便沉了脸,又道:“那武才人的事……” 房玄龄又咳,李治急忙茶水奉上,又着以孙思邈所进润喉丹服之。房玄龄气息少平,便感激谢恩,然后道:“却尚不知究竟是荆王之意,还是公主急智。然无论如何,真箴言未曾被破,却是事实。” 李治心下少宽,又叹道:“幸得父皇之前禁足之令一直不解,武才人算是暂且逃出生天。可是这般下去,只怕……” 房玄龄道:“殿下以为,此番武才人之事,是荆王与高阳公主所为?” 李治一怔,便道:“难道不是?” 房玄龄不语,只从袖中抽出一本折书,交与李治,轻轻道:“太子殿下看过之后,当立时毁之。” 李治见他如此郑重,便翻看。这一翻之下,便是沉了脸色。片刻看毕后,便啪地合了折书,咬牙切齿道:“是舅舅?” “到底,长孙大人还是不知真箴言。如此行事,也不奇怪。” 李治何尝不知?然一思及此,心中也是恼怒怨怼,不过终究不语。 房玄龄又道:“再者,长孙大人此计也是意在一石二鸟:一来可将高阳公主荆王之事传与天听,殿下之闻。二来,也是欲惊震荆王与他背后那人,以压其事……至于武才人之事,长孙大人原也不曾预见必然可成。不过是姑为一试罢了。” 李治良久不语,后才道:“话虽如此,不过究竟是此事再不可延迟了。房相,那以备急需的……可定了?” 房玄龄点头:“证据确凿,人证物证俱在,而且那人也当真再不得容了——离了韦氏之后,他竟渐向荆王靠拢而去了。” 李治点头:“既然如此,那便这几日罢!” 房玄龄依言而从。 李治又关切道:“虽国事繁忙,可房相也当爱惜自己身体才是……” 房玄龄见李治情真意切,当真心中温暖,乃道:“殿下放心,便是为主上与殿下……老臣也是要撑着的。” 李治感动,乃谢过其忠,再送其出殿。 房玄龄方送出门,李治便变了面色,传: “德安。” “奴在。” “传我令诰,今日起,但凡荆王府诸事,皆当速告与我!” “是!不过殿下,只要荆王府么?” 李治看了看德安,目光阴鸷,半日才道: “高阳有房相守着——不过他如今身体不安,也是不得力……也罢!通知四哥,请他也帮忙看着些儿吴王府处!至于高阳处……” 李治想了想: “我还记得,阿云小妹叫兰若,正在高阳府中,是也不是?” “德安明白!” 看着德安离开,李治才轻轻一咬牙: “六叔……别逼我。” ……(小说《大唐三帝传》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 ”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