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朝为越女暮作妃十八 (第2/3页)
便得高人指点,言道有母仪天下之命格的独女能够善结良缘—— 一切只因那位高人道,其女凤仪之姿纯然天成,只是祖荫不丰,是故若能于其满双月之龄前,多施救济,多助贫弱,多捐赠道观庙寺,必可丰其祖荫,甚至就是其父母双亲,也可借其贵气,凌于一族之上。 本来这样的事情,身为太原王氏一门的正宗主房,王仁祐倒也不在乎捐些粮款的—— 可关键就在于,那时他方将为了买一卷古画,而使尽了身边可用的银钱。 若向族中及时调度,也不是不成,只是他也不知是时运不济还是平素为人不和,向族中诸房打秋风,竟无一房能出得手的。 一气之下,他便思忖着左右自己不久便可于田产之上大有收获,加之时年风调雨顺,军粮备库也有数十万石,于时莫说是这区区两百石的粮食,便是再多个两百石也不成问题…… 又思度着便是有人下来查问,多半来的也是自家族中之人,多少都会顾些面子,于是竟自着人去理治县内钱粮等事的内吏处偷了印鉴来,伪造这内吏的签押批书,自将预备着下月便要由京中下来的户兵两部令使查点收缴入国库中的军备粮挪了两百石私用。 而时为他内吏,理治县内钱粮等事的,便正是这红绡之外祖父—— 不过王仁祐做下这等事,自然不会教这个为人耿得过头的老石头知晓,连搬粮食都是借机支开了他才行事。 原本,王仁祐所估也无甚坏处,以他太原王氏家资之丰,确也不在乎这两百石的粮食。 可偏生就是这般天不从人愿,他夜里刚将军备粮挪了出来存于县府之内,晨起便传来消息,道那前来验缴收粮的两位令使竟不知何时得了消息,知道罗山县军备粮有私挪之事,竟自微服查得实证,已然带了兵士前来持令欲拿人了! 这一下可将王仁祐惊得个半死——太宗皇帝虽为君仁善,可毕竟是马上出身,又兼之极重武功文治,平素呢也待下极厚,恩赏之事从不小气,所以生平最恨的便是这等贪挪军用之员。 一旦知晓,那断无生理。 适逢此时,红绡外祖父得知消息,前来质问,他不胜其烦之际,竟突发其想,一边儿躲开这一味逼着他去自首认罪,得个免死的老石头,一边儿暗示自己心腹,将这些私挪的粮食全部都送往外祖父家中。 那时只有红绡外祖母与尚未成亲的母亲二人,两个妇道人家如何能够知道这些曲折内情? 何况还是自家本族的亲戚王大人的心腹告知她们,说这些粮食是红绡外祖父多年的积攒…… 素知夫君父亲节俭本性的母女二人自然轻信。 结果不言而喻,虽则那两名来使并非氏族,可到底诸般证据,桩桩件件都指向了红绡外祖父,被判斩刑的自然也不会是王仁祐了。 原本若是王仁祐于此时心中尚有些愧疚,肯出手相救一把,哪怕只是改个监禁,也算是他有些悔意,红绡母亲与外祖母也不致恨他如此。 可王仁祐非但未曾如此,还因为惧怕红绡外祖父一旦得了生机必会设法告倒自己,竟向时为大理寺首员的族中亲故求情,定定着着地判了时年已是近花甲,又长年累病红绡外祖父一个流刑。 这个流刑于这位风骨卓绝,愤懑于心的老人而言,无疑是记催命符,于是是夜,红绡外祖父便自尽于狱中。 文娘听至此处,便叹道: “娘娘,容文娘说句不中听的话儿,这便是那王老大人的不是了…… 若是他肯忍辱负重,信得过先帝治下的清明官度,那不必多长时日,他必然沉冤得雪。 而且……” 文娘犹豫一番,到底也没将最后一句说出口: ……而且若非他这一番冲动,只怕今日的王善柔,再如何家大势大,也不过能做个二品诰命便是好的,哪里还有今日这般与李治添烦? 媚娘知她之意,却又一次摇头道: “你呀…… 却与红绡一般地想不明白,自苦于此。 文娘,你需记得,虽我们都信人心可胜天,可需知有些事,实在是天命如此意,人力有尽时。 何况你也应该清楚,便是今日没有王皇后,只怕也会有李皇后,崔皇后,卢皇后,萧皇后,赵皇后…… 你又怎么会知道,这李崔卢萧赵之辈,又是真正良善大度的人? 便是这等良善大度的…… 既然身为氏家女,又怎么肯被我这一个小小的先帝才人抢了皇后之尊? 搁在这大唐宫廷之中,便是再如何柔顺如羊的,只怕也最终会成了狼—— 你也是自幼便随着惠儿入宫的,也算是一路看着治郎走到这等地步的,治郎这等真良纯仁的德心,天子龙嗣的贵身,尚且被逼至不得不自保狠绝行事的地步,何况是那些氏家女? 所以我也是多番劝过红绡,实在不必因为觉得悔恨的。 可惜她还是看不清…… 罢了,总之如此,你也知晓此中原由了。 眼下要紧的却不是这些故旧事,却是要保得红绡平安——毕竟眼下她的父母亲,却还落于王氏一族身为奴役呢。” 文娘大奇道: “红绡母亲不知自己身世么?她若知晓,为何还肯卖身与王氏一族?” 媚娘闻言叹息不止,又说出另外一重内情: 这便是为何红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