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十 (第2/2页)
虽则偏宠武媚娘,却非是那等昏昧之人。 否则单单凭前番史册诸事,便足以将我太原王氏一门治罪…… 可陛下并无半点儿下狠手的意心,不是么?” “娘娘!娘娘,便是眼下没有,将来呢? 说起那史册诸事,娘娘也知,不过就是几句话而已,陛下为了一个武媚娘,竟然能够动得那么大的肝火,做下那等事…… 何况以后? 娘娘正该引以为慎才是啊!” 王皇后看着母亲,半晌才轻道: “母亲至今仍以为,那史册之事,是为了武媚娘行之么?” 柳氏张张口,却沉默。 又是好半晌,王皇后才叹道: “看来母亲也知道,那史册之事,到底是为什么会引得陛下大动肝火了…… 母亲,既然言至于此,本宫也不妨正言相告。 本宫自幼承王氏一门庭训于此,自知何当谓忠,何当谓孝。 而似这等污于史册般的不忠不孝之事,日后本宫必然不容之再度发生—— 毕竟,此等大事明面儿着看似毁的是武媚娘之声,实则却是污了陛下之名。 陛下做过的事情,本宫不会替他粉饰,可陛下未曾涉及的事情…… 本宫身为陛下之妻,也断然不容他人相污。 母亲也当自省才是——便是父亲在世,也断然不能容得这等事情的。” 王皇后虽则平素行事那般,可这番话说得却是铮铮有声,不得不叫柳氏喏喏而应。 说到了此处,王皇后这等神态,免不得让母女之间一时尴尬。 正在两下无话之时,便有一小侍匆匆奔入,手持内侍省奏疏,口称是大内侍监王德的近身人儿,此番是因着有些要事,陛下不在宫中,王德不敢擅拿主意,便着他来请皇后娘娘旨意的。 闻得此事,王皇后当然无推拒之理,便着他上前来。 阅过了奏疏,却原来是些需得用印的急用文书不知该如何处理而已。 王皇后略一思忖,便轻道: “虽则本宫身居中宫,此事本为本宫份内之事,然则此刻本宫受陛下恩旨,于自殿中清心静养,还是不宜办这些事的。 你且请了王公公的准,就说是本宫教的,着他去御马房支了几匹好马来,一路上快马加鞭去万年宫请了印再回来,左不过也就是半日的路而已。” 小侍喏喏而退。 一侧柳氏看着殿下无人,这才含笑点头对皇后道: “果然娘娘如今大有不同了。 这等事情,虽则便是娘娘来处置了也是当的,可到底事涉陛下旨意,还是请了陛下旨意的好。” 王皇后垂下眼来,轻声道: “是啊……因为本宫眼下,是一步也不能再走错了。” 柳氏也黯然,好一会儿才转移话题道: “说起王公公,老身倒是有一桩事,还请娘娘恩准,能替老身向王公公求个情。” 王皇后抬眼,看着母亲道: “母亲这话便见外了,莫说本宫身受父母之恩无以为报,便是王德,论起来也是咱们自家的人…… 总不出了外支的,母亲有何事,且请直言,想必王德也是乐意出手相助的。” 柳氏点头,又道: “娘娘,说起来其实还是那些冤孽的事情…… 老身近日里听闻,说王公公原来也是受过这些苦楚的—— 毕竟太极宫这般地方,前后历经两朝数君,总是有些不大干净的东西在。 要论起来,早该闹得地覆天翻,可这些年在王公公手下竟是半点儿事情也没有。 因此便有许多人说,这是因为王公公手里可是捏着几个了不得的人物。 其中有好些都是长于此道的。” 王皇后本来也是信这些的,闻言便立时睁眼道: “咦?那本宫怎么没听说? 会不会是母亲误会了? 毕竟太极宫乃皇家宫苑,本来就是有袁李二位大天师镇着的,如今又加上一位孙道长,便是想出什么事情也难啊!” “这三位神仙样的人物,自然老身也是轻易请不得的——毕竟眼下娘娘也是不便太过张扬的。 不过老身说的却也并非他们。 娘娘,这样的人物老身都请不得,何况是王公公? 所以老身说的,却是王公公身边的一个明姓道士,人唤崇俨的是。 听闻此人道法高强,且出身也是极正派的,竟是宋时(这里的宋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宋代,跟后来的赵宋不是一个概念哈)明僧绍之同族后人出身的大家。 想来明氏一门,世出名士,此等人物必然是有些真本事的。 只是奈何那明氏一门向来高傲绝尘,老身之前也曾数番相求竟不得而见。 如今知道王公公与那明崇俨有交,且竟能使得请得他……” 言已至此,皇后自然明白自家母亲的心思。 老实说,她比自家母亲更加坚信这一点: 若是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支持,王德不可能镇得住这整个太极宫的“冤魂恶魄”。 所以她徐徐点头,轻轻道: “母亲若如此说…… 那本宫自当为母亲祈得此人来了。 也好成全本宫一番念慈之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