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日月明空,弘治暗争八十七 (第2/2页)
头上的冷汗,一边儿生怕有一点儿错失地听着殿内传来的声音…… 尽管明知自己那本上疏必然会被骂,尽管明知被骂之后,自己心里肯定不好受,他们也得听着。 因为总是要抱着一丝希望的。 似乎是老天爷也听到了他们这一点心声,没多久,“希望”就来了。 当已是许久不曾出现在这尚书房门外的长孙无忌出现时,几乎所有大臣们的双眼里,都点亮了一团火。 长孙无忌自己看着,便觉得可笑,摇头一叹,乃拱手向四方行过了礼,便自从分开的人群中穿行过去,默默抱玉圭立在门外,理了理绶带,朗声道: “老臣长孙无忌,请见主上!” …… 殿内。 正在摔着另外一本奏疏的李治闻得长孙无忌求见,皱了皱眉,不快地开口: “都这个时候了,来要来教训朕么?传……” 不痛快归不痛快,长孙无忌,他是不能不见的。 不多时,那道依旧挺直如碑的身影,便徐徐步入殿中,先向着李治规行大礼,接着起而道:“臣长孙无忌,参见主上。” 李治看了看他,强扯了个笑容出来: “舅舅请起。” 长孙无忌谢恩,乃自于一侧坐下,接着看着面前被扔得乱七八糟的奏疏,抬头对着李治笑笑,却不说什么话。 李治也不说话,依旧自己批着奏疏,骂着奏疏,摔着奏疏。 长孙无忌更加不再说话,只是抱着玉圭,沉默一侧而坐,含笑看着他批,看着他骂,看着他摔。 这样你批,我等,你骂,我听,你摔,我看…… 足足半个时辰之后,李治突然没了骂的心思,将笔一丢,拒绝了清和再递一本上前来的意思,只是袖着手,微勾着头,呆呆地看着前方。 看他发怔看了好一会儿,长孙无忌才起身,欲告退,李治却扬了声: “舅舅今日来,只是为了看朕批这些荒唐东西的么?” 一边儿说,他一边儿将右手食指轻轻搓过左手掌心。 长孙无忌淡淡一笑,摇头道: “老臣今日前来,本是来向主上明禀代王殿下日有渐进之事的……既然主上此时心绪不宁,那便改日也无妨。” 听得是李弘之事,李治多少总要知道的,于是便立时起身,下来客气了两句,乃问长孙无忌李弘近状如何。 “代王殿下近日进益一发快了,如今,不只诗文诵读上好了许多,便是箭术之上也有长进。最难得,是他渐渐也懂得,若是做错了事,便是必要说句歉字的了。” 李治闻言,却扬眉道: “这话说得真是奇……不过是会说句对不住,却有什么难的?” “如何不难呢?”长孙无忌爽朗一笑道:“怎么就不难呢?若是不难,老臣只怕如今,也再不会连皇后娘娘的面,也不敢见一见了。” 李治一怔,看着自己的舅舅。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轻道: “说句对不住,其实却是天下间最难的事。因为这三个字看着份量极轻,实则却是将一切的责任全都揽在了自己的肩头。也就意味着,接下来的事情,都是要这说出口的人,自己扛下来的。 趋利避害,人之本性。人在面对责任之时,多少都是会想逃的。这是天性使然,虽非什么可耻之事,却也实在于人无益。 所以……能像代王殿下这般,痛痛快快地说句对不住…… 在老臣看来,实实在在却是极有担当,极了不得的长进了。 不知主上以为如何?” …… 半个时辰之后。 自从长孙无忌走了之后,李治便怔怔地坐在那儿,一直维持着原状,半点儿不曾移动。只是手撑着下巴,冲着地面,呆呆发愣。 这样的他叫清和有些担忧,于是忍不住轻唤了一句: “主上……” “瑞安何在?” 突然之间,李治问了这么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儿,却叫清和好怔了一阵才道: “瑞安师傅……他此时应该在内侍省,去帮着德安师傅罢?” 李治抬头,看着他,目光明亮如夜空繁星点缀: “那素琴呢?可回去了?” “呃……李夫人尚在立政殿中。” “你去找人传个话儿,叫她今日便归去罢!师傅回来了,他们夫妻也是难得一聚的。” 李治起身,挺了挺脊背道。 “是。” “还有,告诉弘儿,今日朕不去接他了。他自己早早儿地回了立政殿里便睡下,莫要吵着他母后。” “是。” “嗯……到了将落钥的时分,便传驾立政殿。只要你陪着朕便好。其他的人,一律不许跟。” “……是。” “嗯……好了,你且把这些都收一收罢!剩下的……” 他回头看了一眼,摇头道: “明日再说,传驾甘露殿,朕要沐浴更衣。” “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