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45 丢脸 (第1/2页)
她想说:父皇以为,当今的大燕,真的是太平盛世? 为何田地都到了大户人家手里 百姓们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真的能吃饱饭么? 这个盛世,这个繁华,是属于名门世家,是属于权贵门阀。 但她又不能说破,而是让皇帝自己去想。 一万多人,每人只拥有不到半亩地,而且大部分的人还是在佃租他人的土地,要向地主交纳租子,还要交官府的税赋。 皇帝沉吟道:“人头税、粮食税是有,这一成的平安税又怎么说?” “朝廷给县衙有定额的俸禄,像县衙医署、官媒署、驿差等这些小吏,他们不领朝廷俸禄。这笔银钱从何来,自然要从百姓身上摊派,他们保护了一方百姓的健康、促成婚姻、传递书信,自要领一份月俸。可朝廷又有明文规定,名门世家、有功名在身的人不用交税,自然就摊到百姓身上。百姓们越来越穷,名门世家、权贵门阀却越来越有钱。” 长此以往,有钱的置的田地、房屋店铺越来越多;没钱的,只得变卖田地家业,越来越穷。 整个大燕,土地、财富更多地掌握在名门世家、权贵门阀手里。 江若宁能看到的,为何从来没有人告诉他。到了现下,朝堂上得到重用的多是权贵门阀、名门世家的子弟。 皇帝自认为是明君,没想到国家已出了严重的问题。所谓的盛世太平只是表象,在山野、在乡村,还有无数的百姓吃不饱饭、穿不暖衣。 “老羊子,将奏疏都送回养性殿罢,宣户部周光宗、礼部唐歧山入宫议事。” 这二人,皆是寒门学子。 年纪四十岁左右,至今也只是员外郎,迟迟未得到重用。 皇帝又道:“着刑部关霆、大理寺朱拯稍后入宫。” 皇帝起身,准备离开翠薇宫。 江若宁欠身呼道:“儿臣恭送父皇。” 皇帝问道:“瑷儿精通律法?” 江若宁应道:“是。” “朕着你完善律法如何?” “父皇……”她精通的是千年后的律法,这可是古代。 皇帝道:“朕只作参详。” 江若宁道:“儿臣可根据进行点评。若要完善。父皇可着刑部、大理寺官员进行重新修订。” “也好,回头,我着大总管给你送一部来。” “谢父皇。” 皇帝离开了。 这一夜,于江若宁又是个不眠夜。而皇帝也未眠。众人以为是千尸案。而皇帝则反复思量着江若宁的话,宣了周光宗、唐歧山、关霆、朱拯这几位寒门学子出身的官员后,问了一些话。还真发现了问题。 对百姓来说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世家、门阀手中,而介于官、民中间的商人,为了更好的做生意,以厚利与世家门阀合作,于是乎,商人便狠狠地赚百姓的钱,又富了门阀,如此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他不好好地治理天下,早晚要生变故。 真正养活朝廷的是百姓,而不是这些世家。 他原想遮掩一二,可是这一次,怕是不能了。 重华宫。 淑妃今日在六宫寻找皇帝,可谁也不知道皇帝在哪儿,换句话说,是皇帝身边的人嘴太紧,硬是不透露他的行踪。 直至入暮后,淑妃方得到消息。 “禀娘娘,皇上今日去了翠薇宫。” “他在凤歌公主那儿?” “正是。听人说,凤歌公主今晨回宫,一直睡到未时才醒来。” 淑妃低声道:“凤歌晨时才回宫,她……”几时出的宫竟无人知晓。 皇帝自然不是去见凤歌,难不成他是刻意避开的。 淑妃道:“去养性殿。” 太监道:“禀娘娘,皇上召了周光宗、唐歧山入宫议事。” “这二位并非身居高位,怎入了皇上的圣眼?” 皇帝以前都爱与谢阁老、温思远等人商议大事,尤其是温思远,可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怎地突然就变了。 皇帝议事,任何人不得打扰,即便是淑妃也不敢贸然求见。 淑妃道:“敏王妃托本宫说情,想让刑部放了敏王世子。” 太监道:“娘娘何不请凤歌公主帮忙说情?” 淑妃摇头,皇帝令七皇子办差,却没与他们母子吐露一个字来看,她是把江若宁得罪狠了,便是敏王妃那边也没落到好儿。 江若宁越来越让她把握不住,这个姑娘看似年轻却极有手段。 京城。 镇北王府,温鹏远在大厅里来回踱步。 实在是太丢人了,温修远自己去暗楼便罢,竟连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