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六十九章 一沓厚厚的天子诏空白支票 (第2/2页)
耐心。 值得一提的是,出了张府大门后,林朝望见那排得长长的队伍中,居然有黄忠父子的存在。 此时的黄忠正手拉着儿子黄叙,专注且又耐心的排着长队,甚至脸上还显现出一丝淡淡的笑容,神情看上去颇为愉悦。 儿子虽依旧身患重病,但前两日经林朝医治后,黄叙这两天的状态一直很好。 黄氏的独苗状态一好,黄忠的心情自然也就好了起来,父子二人携手与众人一起排队,耐心登着张机叫号。 见此,林朝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人群拥堵之中,黄忠却没有注意到林朝,林朝也没有上前打招呼,因为眼下还不到时候。 不过,黄汉升其人,林朝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吃定了。 回到驿站后,宿醉的沮授才刚起床不久,正揉着有些发痛的脑袋,心里感慨着酒水的奇妙,却正好见到林朝带着满脸笑容归来。 “子初,此行如何,那张仲景其人风采如何?” 自从听店家说过张机的事迹后,沮授便对这位仁心济世的县丞有些好奇,此时见林朝归来,便开口笑着问道。 他这句话有两重意思,其一,是张仲景到底是不是如传闻中的那般仁心仁术。 其二嘛,自然是你林子初亲自出手,有没有获得什么成果。 面对沮授的问题,林朝笑着挥了挥手,开口道:“走,进去说。刚好还有些别的事情,想请公与为某参谋一番。” 说罢,林朝大步走进了驿站,沮授则点了点头跟在后面。 小半个时辰后,驿站内林朝的房间中,贾诩与沮授危襟正坐,目光望着林朝手中那一沓天子诏书,面色有些古怪。 这么多的诏令,纵然是贾诩和沮授,这辈子也是头一次见到! 旁边,则是还有些迷糊的郭嘉。 郭嘉喜欢喝酒,酒量也不错,但是跟沮授一比,那可就真是小母牛玩一字马——再牛逼也没用。 所以当沮授已经整理好仪态时,郭嘉还在呼呼大睡,若非林朝令人强行将他叫醒,恐怕他还要睡到晚上。 不过对于非战事时期郭嘉的不靠谱,徐州众人见得多了,林朝也已经习惯了。 此时四人坐在房内,太史慈亲自在门外把守,不让任何人靠近,足可见林朝对此次议事的重视。 林朝将厚厚一沓诏书在手中把玩了许久后,才放到了桌案上,继而冲三人开口笑道:“三位,此次关于讨董诸侯的赏赐,你们以为当如何行事?” 张机固然重要,因为他关乎着未来整个刘备集团医疗系统的建立。但林朝身为徐州二号人物,自然不可能没别的事情要忙,就比如眼下手中的天子诏书。 此物事关诸侯的态度,以及退兵意愿的强烈程度。 可就算如此,官爵的赏赐也总要一个度。 给得官大了,诸侯自然会心满意足的退兵,回到各自的根据地大力发展,徐图扩张,毕竟法理层面已经有了依据。 所以,这并不是林朝愿意看到的事。 可若给得低了,那些积极参与讨董的诸侯会觉得得不偿失,并且不甘心就这么仓促退兵,到时候指不定会出什么乱子,林朝可不想自己辛苦制定的计划被人破坏。 此次讨董已经结束,李儒也已经将天子牢牢掌控在手中。所以这时候退兵,才最符合徐州的利益。 只是,官给到什么程度才能让一众诸侯乖乖退兵? 林朝思来想去,心中虽有了一个大概的方略,却还怕不够周全,便招来三人一同分析利弊,商议结果。 关于找沮授前来议事,林朝本来是有一丝犹豫的。 这家伙自执行了雒阳刺董的计划后,对徐州总算有了那么一丝归属感。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林朝要的是,一个能为徐州争霸天下大业奋勇向前的沮授,而不是一个暂时与自己虚与委蛇的合作者。 只是依照沮授的秉性,让他直接背叛韩馥是不可能的。再者,沮氏也是冀州望族,沮授的家族都在冀州,他又如何能孤身站在刘备这边? 不过林朝最终还是让沮授参与了这次议事。 原因有二,其一是示之以诚,表现自己的大度,纵然不能收服沮授的心,也必然能让他心中感动。 其二,则是沮授当时投降时就说过,他虽降,但是任何针对冀州,针对韩馥的行动,他都不发一言,不献一策。 事实证明,除了这件事以外,沮授对于林朝的其他托付,也算得上尽心尽力。如此人才,不用实在有些可惜,只需此次议事不提及韩馥就行。 当然,本来在林朝的计划中,韩馥这个注定的失败者就不被重视。 见林朝发问关于天子赏赐诸侯之事,沮授和贾诩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讶。 天子赏赐的官爵,此刻不就在你林子初的手中吗! 为什么还要多此一问? 望见二人的神色,林朝顿时摇头失笑,明白是二人想差了,当即将手中一沓厚厚的天子诏书递了过去,示意三人可随意翻看。 贾诩和沮授也不客气,当即拿起了几道诏书看了起来。 可仅仅一瞧之后,两人的面色就更加古怪了。 诏书很正常,非常正常,这是一种天子册封官职才会专门颁发的诏令形式,而且上面已经用了天子印玺,可以说并没有一丝不妥之处。 但……问题出在诏书的具体。 既然是册封官职的诏书,又一次性签发了这么多份,就算是负责拟定诏书的大臣也想不出多余的辞藻来堆砌。 所以诏书的开头大多是类似的言语,而最后面则是封赏的官职。 而在官职与开头的中间,照理说应该是被封官爵的人名。可林朝手中的这些诏书,人名处通通一片空白,好像在等人填写上去一样。 一道道符合礼制,遵照规矩由天子亲自下达的诏令,居然没有实际指出任何一个人担任官职。 纵然是贾诩和沮授,也没有见过这般奇怪的诏书。若非它是从林朝手中拿出来的,二人都要怀疑是有人矫诏。 这一道道诏书,就如同后世那种不计数值的空白支票。 想弄多少钱,自己填写就是。 官职已经给了,想让谁当什么官,你林子初自行任命就是。 如此情形下,那诏书末尾处盖上的天子印玺,就显得是那么的嘲讽与落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