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章 深入 (第1/2页)
,从推进城到多元宇宙 飞艇在万米高空,底下是白云朵朵。 此时全速前进的飞艇,速度达到了70公里每小时,距离目的地的西婆罗洲内陆平原,大概有500公里的距离。 仅仅是用了7个小时,飞艇就进入了西婆罗洲内陆平原的边缘。 此时飞艇速度迅速下降,只维持每小时20公里的飞行速度。 负责监控的侦察舱内,8名专业的侦察兵,各司其职的忙碌着侦察,这里有3台可旋转的高倍望远镜,还有用于存档和复盘的高精度照相机。 此时人革联的照相机技术,其实已经达到了后世1950年前后的水平,直接跳过了黑白照片,进入了彩色照片的阶段。 这艘被命名为“高明号”的飞艇,20吨的有效载荷,用在了各种配套设施上。 有侦察舱、升降舱、冷冻舱、厨舱、医疗舱、乘客舱、工具舱,一共有6名驾驶员、6名辅助员,以及可以容纳20~30名乘客。 如果将人员规模控制住15人左右,可以在平流层底部滞留30天左右。 两个小时后,飞艇抵达了一大片湖泊的上空。 此时已经临近下午四点钟,湖面在斜阳映照下,反光干扰太严重,侦察兵不得不放弃继续观察湖面。 在指挥舱的郝建,看到侦察兵测绘出来的湖面草图,这一片湖泊的面积非常庞大,东西长度43公里,南北宽度38公里,总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左右。 不过根据湖面的树木情况来看,这应该是一个季节性变化很大的湖泊,或者沼泽地。 此时是婆罗洲的雨季,这一片平原的东南北三方向都是山地,只有西面是一连串的河谷平原,加上深入内陆350公里左右,雨季降水很容易积蓄在低洼区域,形成季节性的大湖。 其实江汉平原的云梦泽,就是相类似的情况。 “没有发现达雅人吗?” 侦察组的组长摇了摇头:“没有发现炊烟。” 郝建摆摆手:“你们去休息吧!” “是。” 郝建将手上的资料递给其他人,这一次跟他过来的黑衣卫,加上寇仲和拔锋寒,一共是8人。 他们接过文件,仔细的浏览起来。 对于雨湖附近没有发现达雅人部落的情况,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雨河和雨湖周围河网和沼泽地密布,在雨季根本不是普通人类可以生存的区域。 哪怕是建设在雨河三角洲的雨地城,也是在北侧地势比较高的区域,河口附近根本不会有建筑物和农业设施。 就算是地势比较高,雨季也有被淹没的风险。 因此当地原住民的建筑物,都是高脚楼,人革联控制那里之后,也没有否定这种高脚楼的存在意义,反而因地制宜的设计了更好更科学的高脚楼。 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柱子,然后用打桩机打入地下的基岩中,形成高脚楼的基础,再使用钢结构、木结构,减轻上层建筑的重量。 新设计的高脚楼,不仅仅可以抵抗洪水,还可以有效预防海啸、地震、台风。 甚至由于水冷制冷系统的存在,木结构房屋如果发生火灾,还可以利用屋顶的冷却水管,进行紧急灭火。 至于木制品容易腐蚀的问题,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江南地区现在大量生产的桐油,就是一种优良的木材防腐剂。 除了桐油之外,还可以对于木材进行深加工,比如烘烤、碳化表面,加上定期维护房子,用几十年还是没有问题的。 拥有这么多技术的人革联,都没有办法直接在热带河流的低洼河岸附近建立居民区,就更别提生产力和技术落后的达雅人部落了。 因此这些逃亡者肯定没有在雨湖附近定居,他们只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山地边缘。 而雨湖平原东南北三面,是雨兰山脉,以及雨兰山脉的支脉。 “我们是从雨兰山脉的西北支脉——月熊山脉过来的,那一代并没有发现原住民的聚居地,也就是说他们极有可能逃到这一片区域。” 一名黑衣卫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