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五章:乱起 (第1/2页)
彼时天下大乱,习武之风风靡全国各地,就是乡间农民都要练些拳脚功夫以图自保,从南往北,村村都有大刀会这样的民间组织,种完田就一起练武。 佛山自然也是如此。 所以卢沟桥事变之后,吴勤从香江前往广州南郊,正式响应中华武士会号召,组织广州、佛山各地练拳乡民成立队伍,筹备武器,抗击日寇,一呼百应。 对于鸿胜武馆,徐重光是打心底里佩服,这样的人物,才是练武之人的目标与榜样。 如薛颠之流,即便武术再高,可是品德低劣,绝不能作为习武之人榜样。 国术两字,真可谓是让吴勤、钱维方诠释得清清楚楚。 等到十月份的时候,广东各地已经相继沦陷,果党仓皇逃跑,徐重光决定带武士会北上回到陕北,这批练武之人达到陕北后,既可以为教官训练士卒,也可用于敌后作战,刺杀侦查,大大扩充赤色同盟会在武术人才上的欠缺。 毕竟在武术人才方面,赤色同盟会一直都比较欠缺。 虽说当时风气所及,全国各路势力都有了大量吸收武术人才的习惯,但唯有果党对武术的重视,是超乎常人想象的。 北京同盟会组织创立了中华武士会,孙先生,陈琦美、宋觉仁组织了精武会。 南京政府甫一成立,就设立了中央国术馆,并且在极短时间内,将其发展成一套从中央到县级的庞大教学体系,并将这套体系与军队建立联系,由国术馆为军队提供大量军官。 所以果党手下的武术人才是最庞大的,而赤色同盟会的武术人才,则全依赖于其理念对武术家的吸引而自发投奔,有许多高级将领、会内元老都是武人出身。 因此赤色同盟会的武术人才相较于果党来说是非常稀少的,自然而然地,在徐重光看来,保存中华武士会的有生力量北上是要远比留在佛山这边游击作战更有作用的。 这也是当时他离开陕北之前,与伍翔宇等人定好的策略。 但是武士会中许多本地人并不愿意跟随他一同北上,徐重光知道历史上为吴勤将会打响珠江三角洲抗日的第一枪,斩倭夺械,震动广东,最后壮烈牺牲。 所以也曾劝他保存力量,共同北上,但吴勤拒绝了,徐重光便将武士会中不愿北上的当地武师托付到他的队伍中去。 这才是徐重光见到吴勤便会问他是否回心转意,愿意与他一起北上的缘故。 吴勤踏前一步,逼问道:“庆之,我问你,你一人之性命与三浦之性命孰轻孰重乎?” 徐重光见吴勤逼问自己,退后一步,答道:“我不过是一介武夫,自然不能与日本少将相提并论。” “不错!”吴勤续道:“如今战争已启,虽然并非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但既然战争已经开始了,就绝对不能心慈手软,存妇人之仁。” “日本从北到南,我大好山河已然沦陷泰半,倘若日人以此威胁国府,胁迫国府若不投降,便屠杀十万,百万人,国府投不投降?” 徐重光的面容闪过一丝惊异道:“当然不能投降。” “正是!”吴勤冷然一笑道:“战争既已打响,就必须咬着牙坚持下去,决不投降,日人以此要挟,杀我同胞,恰恰证明我们给他造成了威胁,那就更不能投降,如果投降了,又如何对得起死难的同胞?” “今天日本人以满城性命要挟你,正说明你率领的武士会给他们造成了困扰,造成了威胁,他们才如此急切地,不惜以这种手段要挟,那你就更不能让他如意了!” “非但不能让他如意,还必须给他迎头痛击,让全中国,全世界都看到他的下场!” 徐重光先是哗然一惊,但随后又冷静下来思考。 对于前世的和平年代来说,死十个人都是一件大事,更何况十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的性命了! 正因如此,虽然身处战争,但他的思想仍旧残余许多和平时代的思维以至于没有转变过来。 战争,牺牲固然壮烈,但不得不承认,你必须把伤亡看成一个数字,而非是一条鲜活活的人命。 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下来。 决不能因为畏惧伤亡就屈服。 试想如果今天要挟的不是他,而是国府,而是各地的抵抗力量,抗日武装,日本人若也以无数人的性命胁迫他们必须投降,难道真的就要投降吗? 决不可能,哪怕真的因为不投降,日本人选择施以残酷的屠杀。 我们能做的,就是记住这笔血帐,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等待时机。 而且一旦日本人发现以百姓性命要挟敌人就能成功,他们也绝不介意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这一招! 将这一切都思考明白,徐重光顿时便感觉云开雾散,全身舒畅,心灵静如深海,他的思想,从原本的和平时代彻底转变为战争时代,到如今,他方能透彻的理解那句“我不要伤害数字,我只要塔山。” 慈不掌兵。 他向吴勤抱拳一礼道:“若非前辈开导,今日我当真自投罗网,犯下大错了!” 吴勤哈哈大笑道:“无妨,其实我在庆之这个年龄,也是被前辈这么指导的,过去军队打仗,兵过如匪,驱使当地百姓冲阵,那是常有的事情,甚至于有时候,冲阵的百姓,就是士卒的父母兄弟等亲人。” 说到这里,吴勤目光一变,杀气顿生:“可是,为将者,在这个时候,仍然不得不下令射杀冲阵百姓,虽然时代变化,但如今日寇一样用挟持百姓这一招,我们面前是人民,身后也是人民。” “唉。”徐重光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