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蒸汽火车  (第2/2页)
人背井离乡多数当兵作战,渴望通过军功扬名立万。    税收政策在江南得到极大的实行,不断的进行更新。    相比之下,商人们更在意朝廷给他们颁发的牌匾,没有获得的想要获得,获得的想要继续蝉联。    什么时候,朝廷能够商人的信用背书了?    一些奢靡之风也很快暗中流行。    大多数富人都选择包个花船,在海岸线沿边聚会搞黄色,以此来避开官府的搜查。    尽管上有政策,但下有政策是从来不会消失的。    没了明面上的青楼,倒是有暗娼,这种需求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变得更加隐秘起来。    尽管也有商人为了少交税做了假账,这种事是无法禁绝的。    一旦被查出来,今后就别想吃这行饭了,去辽东修路种土豆的人员一下子又增加了许多人。    可以说辽东如今成了许多罪犯的流放之地,就是为了扩充那里的人口。    江南一些城市每日运出来的垃圾,就极为震撼人心,从半夜到上午都运不完。    大夏的城池在不均衡的发展,贺今朝也清楚的知道。    尽管他在天津、辽东、山东等地修建了港口,可依旧无法惠及到更深处的内陆百姓。    现在要不是贺今朝一直待在陪都北京,一旦迁移到南京,南北差距就会更大了。    不过好在北方一直都在有条不紊的发展“军方重工业”,南方除了造船厂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武器制造工厂。    且当兵的也皆是西北地区当兵较多,南方纵然想要叛乱,那也是被吊打的局面。    有钱归有钱,但没硬实力。    贺今朝让内阁拿出许多银钱,对南北方等内陆进行建设。    大城有大城的好。    小城也不能过于落寞。    总归是要有人生存的。    中原各地还要源源不断的进行治理黄河,以免稍有大雨就要淹没四方,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现象。    总体而言。    贺今朝的政权当中有着充足的银钱,供他对各个地方进行拨钱改造。    朝廷的银子始终堆积在地窖里算不得有钱。    只有朝廷牵头进行建设,才能让钱花出去,经济流通起来。    而不是百姓手中本就没有多少钱,还要敲出他们手中最后一个铜板,让他们为生活不断的奔波。    纵然是偏远山区,也能有那么一两个可以识字的学校,就是对于上学的学生而言太少了。    真正能扎根偏远地区的人也太少。    几乎全都是给高额补贴,教上几年便换人。    需要贺今朝批阅的奏折越来越多,但对于各个地方的变化也极为满意。    等他坐上了试验上百次从北京到天津的蒸汽火车的时候,不免也有些感慨。    尽管前面的火车头冒着大黑烟,耳边的轰隆声极大。    甚至还不如战马狂奔跑的快,但总归整体路程的时间比战马跑的要快一些。    这已经算是极大的成功了。    对于稍微有些危险的山区,目前还没有人能如同詹天佑一般,设计出来那么好的铁路路线。    但总归也在研究当中。    京张、京沈的轨道也在尝试铺设。    尽管大部分人对于贺今朝说过要培养许多人的意识,告知火车道周遭不要过人,否则容易被碾死。    但是对于这种冒着黑烟无人力畜力行驶的东西,当真是看热闹的永远都不会少。    尤其是今日还有皇帝带着许多大臣一同乘坐。    相比于贺今朝的安稳,其余大臣多是心惊胆战,他们对于这种玩意颇有些惧怕。    因为未知就预示着危险。    一旦皇帝发生了危险,整个帝国都会陷入极大的恐慌和动乱当中。    就算太子在军方历练,在地方行政上历练。    可终究还是个少年人,威望是比不过贺今朝的,那些掌控在外的骄兵悍将,除了贺今朝,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掌控。    呜。    巨大的鸣笛声响起,前方到站了武清站,许多人都松了口气。    贺今朝从火车上下来,踩在坚实的地面上,水泥铺好的。    他稍微走动了一会,放松了身体,这种火车坐着真叫一个不舒服。    牛有才身着铠甲带着一大帮护卫鱼贯而出,沿着铁道开始护卫。    站台上的服务人员,也都是吃公家饭的,全都过来行礼。    贺今朝上前同他们交流,嘱咐站长几句,又同其余员工说勿要偷懒,加强巡逻,避免有人破坏轨道,以及孩子车辆随意通过,只能从桥梁处通过。    站长是退伍老兵,丢了一条胳膊,对于皇帝与他多说了几句话,整个人都显得面色极为红润,更不用说其余车站员工了。    好几个人都激动的开始打摆子,语无伦次的甚至要给贺今朝跪下。    倒是被亲卫们给扶起来,夹到一旁站着,以免过于不体面了。    杨玉休锤锤自己的老腰:    “提前准备了厚厚的垫子,除了声音大,倒是稳的很,比马车要快,而且装的货物也多。”    “陛下说过,将来技术改进火车还能跑的更快。”    宋应星等研究院人员也是要来陪同的。    尽管他们已经试验了很多次,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依旧是前来。    杨玉休看着庞然大物,忍不住摸着胡须感慨道:“不知道我还能不能看到。”    一旁的内阁成员们则是纷纷感慨着,尽管陛下早就制定了吏员退休岁数的政策。    后续也会按照级别给与养老钱,但他们这些人还是可以延迟一两年退的,至少要带带新人。    免得新老交接出现极大的差错。    “首辅尽管放心,后面的列车还在改进当中,相信今后舒适性会很好。”    宋应星对此极为自信,他已经搜罗了许多这样的人才,加在一起研究。    争取趁着皇帝大力支持的时候,把铁道铺的多一些,否则下一个皇帝万一不这么支持了呢?    “我知道你雄心壮志,但是陛下早就说过要注意安全,一旦酿成了什么事故。”杨玉休看着宋应星笑道:    “总归是有人要负责的,别把话说的太满。”    “明白。”    相比于杨玉休的担忧,徐以显倒是显得很是兴奋,对着吉珪道:    “这一车厢拉粮食做后勤,运输兵力,可要比长城快许多,也多上许多。    今后旦有叛乱,大兵朝发夕至也不再是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