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章 虽强必戮 开府治事 (第1/2页)
糜汉正文卷第三百六十章虽强必戮开府治事南中虽然是属于益州的一部分,但是出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尽管大汉在南中设有四郡。 但是真正执掌那四郡军政的并非是朝廷派去的的官员,而是当地势力强大的异族豪族。 当然以目前大汉的国力,单单一个异族豪族的力量并不可怕。 但若是整个南中四郡的地方势力都联合起来共同反叛,也可拉扯起战兵上万。 这种数量的战兵,对于兵力空虚的益州腹地来说,是很有威胁的。 这便是刘备想先下手为强的原因。 只是诸葛亮在听完刘备的话后,沉思一番后便劝谏刘备道:“臣以为现在不是大举南征的时机。” 听到诸葛亮出言劝阻他南征的意图,刘备有些意外。 他不觉得他能看出来的问题,一向长于战略的诸葛亮会看不来。 所以刘备问诸葛亮道:“卿有何见解?” 诸葛亮对着刘备一拜后言道:“陛下以为南中蛮族为何想反却不敢反?哪怕是在外敌已然勾连彼等的情况下。” 南中之所以时常有叛乱发生,除去当地有着错综复杂的内因之外,还因为大汉的敌人时常会派人勾连南中的野心之辈。 这种情况刘备当然知道。 他甚至还知道诸葛亮所言的外敌中,还包括江东的孙权。 听完诸葛亮的反问后,刘备不假思索的答道:“自然是因为近年以来,我军武威煊赫,遂使南中逆民不敢妄动。” 诸葛亮在刘备回答完后,略微点点头。 接着他又对刘备言道:“因我军连战连捷,遂使得南蛮日趋安分。 当然诸南蛮不臣之心久已有之,如陛下所言的那般,他们迟早会反叛。” “但以当今局势而言,南蛮短时间不会有所妄动,明面上他们依然会顺服陛下。 凡战者讲究师出必有名,南中诸蛮尚未有明确反迹,陛下若突举大兵伐之,于这一点并不相符。 大汉乃天下正统,况今天下三分,局势纷扰,这一点就更当更为注意。” 见诸葛亮以出师无名为理由阻止自己讨伐南中,刘备不置可否。 诸葛亮说的没错,师出无名不说其他,就单单对己身的士气也会有影响。 只是刘备知道诸葛亮乃是个经世致用的大才,他不会单单以这一点反驳自己。 没有出刘备的意料,诸葛亮接下来就对刘备继续劝谏道: “况南中虽号称异族聚集地,然境内依然有不少益州豪族盘踞。 那众多益州豪族在当地扎根数百年,无论是在南中,还是在蜀郡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若陛下无名义而骤起大兵,会让好不容易安稳的益州再次动荡。” 见诸葛亮提到这点,刘备的脸色开始变得肃穆起来。 刘备知道诸葛亮是在提醒他什么。 为何南中一地的动乱能持续数百年而一直未曾停歇呢? 甚至在东汉国力昌盛时也是如此。 那是因为南中一地的动乱,他的半独立性乃是益州全体士族所默许的。 南中的特殊地理优势,让他成为了益州士族的一条退路。 一旦益州士族在益州的中心犯有罪行,他们就可以利用在当地的影响力,从蜀郡逃入南中避难。 尽管这会让他们的族望受到严重的打击,但至少保证了家族的存续。 而大汉又一直有戴罪立功、存亡断续的传统。 只要他们能保证族人的生命,他们的族人中有人后来能立下功劳,或者说通过养望成为益州的名士,那他们的家族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或许在进入益州之前,刘备还不知道益州士族的这种saocao作,但是当他入主益州后,他可是亲眼见过这种cao作的。 就例如当初他刚刚入主益州时,益州“一日三惊”时一般。 在那段时间中,他为严正法度加强统治,是杀了不少人。 但是逃去南中的人更多。 而当初他之所以能通过强硬的手段,将益州以最快的速度稳定下来,南中的存在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只要有着一条后路在,士族是不会轻易抱团死磕的。 但若是他在师出无名的情况下,抽剑将益州士族的那条后路斩断,益州很可能会再次陷入动荡中。 并且那样的动荡,也许不会如当年一般轻易平定了。 益州目前是刘备的根据地,没有帝王会不对根据地不稳一事不感到忧心。 诸葛亮见刘备因为他的话陷入沉思,便继续言道: “荆州十数年来一直陷入战火中,当年的富庶之国早已不见,现在我大汉的国力大多只靠益州支撑。 而益州近年来亦频繁损耗国力支撑大战。 南中诸蛮分散各地,要想彻底讨平,我军兵力当在数万。 可南中地势险恶,交通不畅,南征之战耗时不会短。 以益州目前之国力,是实在无法再支撑陛下长久南征的。 纵使不考虑师出无名这一点,就单单以我大汉的国力,这时大举出兵南征亦不是上佳之举。” 诸葛亮在说完这一点后便看着刘备,希望他能认真考虑他的看法。 而刘备在诸葛亮的提醒之下,他对于刚刚心中的想法,已然发生动摇。 诸葛亮说的是对的。 若现在大汉有国力能支撑大举远征,他第一时间想的肯定就是北伐,而绝不是南征。 只是虽然诸葛亮说的很有道理,但刘备之所以想南征为的不是彻底将南中四郡纳入他的统治中。 他担心的是将来他在大举北伐之时,南中会趁机偷袭益州腹地。 要是这个隐患不消除,刘备始终觉得心里不踏实。 诸葛亮见刘备还在犹豫,他便上前一步对着刘备问道:“以往每逢陛下外出征伐时,都会留臣镇守成都。” “而臣向陛下保证,只要臣在成都一日,势不会让南中的动乱影响到陛下的北伐大事。” 诸葛亮的言语之中充满着强大的自信。 诸葛亮的自信影响到了刘备。 他望着眼前这个十数年来,从未在他面前有所妄言的腹心之臣,眼角之间流露出笑意。 “南中一旦动乱,想来招抚、施恩皆是无用。 兵乱唯有以兵争镇压。 而届时大汉良将皆会随我征战,孔明可是有把握独自能讨平战乱?” 刘备有这种疑问,是因为诸葛亮以往虽然也有带兵过,但他却极少独立领军过。 面对刘备的疑问,诸葛亮立刻拱手答道:“请陛下放心。” “南中安宁就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