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七章 以制掘根 群情激涌 (第1/2页)
糜汉正文卷第三百六十七章以制掘根群情激涌到底是什么样的三长制,引起高台上众官员的群情激涌及义愤填膺呢? 能被邓艾专门拿一份文书表述,说明关于三长制的介绍并不简单。 而就在那详细的介绍之下,高台上尽皆饱读诗书的官员,很快就明白了三长制是什么。 从本质上来讲,邓艾所提出的三长制乃是一种对汉代地方基层行政组织的改造。 原本大汉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是以乡里为核心的。 对于这一点《汉书》中就有详细记载: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从这个记载可知,在汉代县下面一级的地方行政组织便是乡。 由于古代的经济并不如后世发展,所以这样较为简单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是符合当世的国情的。 否则大汉也不会那么强大。 只是任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产生很大的弊端。 这个制度最大的弊端在于“三老”二字。 汉高帝刘邦当年曾下过一道政令: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 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rou。” 在刘邦的这道诏令之下,地方豪强的前身“三老”,开始在大汉的地方政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汉代对选拔“三老”的要求除去年纪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能率众者”。 在中国这个宗族社会来说,想做到这点,单单靠个人的德行是不够的,他们必须要为乡族势力所认可。 而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满足这样要求的“三老”大部分的人都是六国遗留下的贵族。 这一点从汉代的各种记载也可左证,“三老”不仅在当地很有影响力,还经常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甚至能直接上书给天子。 有这样见识、能力的“三老”,绝不可能是普通的老百姓。 在古代,知识是最昂贵的一种资源。 当然刘邦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 但是他就是看出这一点,才会毅然决然地继续推崇“三老”制度。 因为那时候刚刚建立的大汉是残破的,是动乱的,他需要给这些地方上的“三老”相当大的政治特权,来换取他们对大汉的认同感。 从后面发生的种种事件来看,刘邦的目的很完美的达到了。 只是无论在任何朝代,任何时期,地方行政都是稳定国家的关键。 “三老”制度随着时间的发展,他的权力也在无限的膨胀。 由于“三老”在汉代特殊的政治地位,“三老”一可左右乡党舆论,对“乡举里选”的察举,征辟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同时三老又是制定地方法律法规的重要组织,同时也是宣传国家政策法规的教化组织。 甚至到了后来,就连大汉地方政府的政策法令的颁布和施行,都要请示三老。 最关键的在于,“三老”并不是政府直接任命的,很多时候乃是由地方自发选举出来的。 这一点直接导致“三老”慢慢往地方豪强的属性演变。 因为人皆是有私心的。 既然政府不干预“三老”的选举,再加上“三老”一职在地方上拥有的令人垂涎欲滴的莫大影响力。 那些“三老”怎么会不想将这个位置,传给自己的后人呢? 一代两代之后,后世人所熟知的地方豪强便不出意外的出现了。 正因为地方豪强的前身大多都是“三老”,他们才会在自己家乡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由于这种在当地的强大影响力,所以很多大汉朝廷直接委任的县令,乃至于太守,都不敢与地方豪族硬抗。 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乃至于性命,慢慢变得与当地豪族同流合污。 这便是汉代时期的“皇权不下乡”。 在皇权不下乡的情况下,大量的土地兼并及荫庇人口的行为开始变得猖獗了起来。 数之不尽的良田被侵吞,数之不尽的良民为了生计被迫成为地方豪族的家奴。 而人口与田亩,便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根本。 当这两个根本失去之后,只会导致大汉的国力越来越弱,而地方豪强的势力却越来越强。 再加上他们在官场上的政治影响力,他们才有胆量对抗中央政府,扯旗造反。 这一点糜旸知道,在场的大多数官员都知道。 可是以往没有人敢捅破这层窗户纸,现在邓艾却要将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三长制虽然听起来与三老制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他的条条内容都是在针对三老制的隐性特权而设置。 何为三长? 即在邓艾的设想之中,以后梁州的五家为邻,设一邻长; 五邻为里,设一里长; 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这便是为三长。 而三长的权责范围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正因为邓艾想设立的三长有着这种职责,高台上的一众官员中的大多数人才纷纷炸锅。 能在汉代成为官吏的,很多都是地方世家豪族出身。 他们祖祖辈辈干的事,他们当然知道。 毕竟他们现在能当上官吏,靠的就是祖祖辈辈干的那些事。 三长制一旦实行下去对梁州有利吗? 那肯定是有的,任何人用脑袋想一下就知道。 一旦三长制成功在梁州实施,那么肯定会有大量的田亩、人口被清查出来。 到那时候梁州的国力肯定会大大增强。 只是一旦三长制成功实行,那就代表他们所在的家族,就没办法再像往常一般荫庇人口,兼并良田。 这对家族势力是一种重大的打击,也是对他们的现有利益一种巨大的侵害。 原本坐着的诸位官员还以为邓艾是想借助今日这个举国欢庆的时机,来随意献上一个策略讨糜旸的欢心。 结果没想到,邓艾哪里是为了讨糜旸欢心,这明明是想夺取他们的利益! 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利益被人侵害时,没有人能保持镇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