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八十三章 欲先取之 开大朝会 (第2/2页)
不过刘巴也不是会为自己狡辩的人。 他也知道以诸葛亮的智慧,无须拿一些假话来欺瞒他,所以在诸葛亮的注视之下,刘巴将他心中的另一层想法给说了出来。 “两汉四百年以来,多有外戚乱政,前汉尤甚。 糜旸虽立有大功,然他毕竟是外戚,而且太子优柔,非雄断之主。 有此隐患,陛下不但不加以提防,还对他过于优宠过甚,这对国家来说不是好事。” 当将心中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后,刘巴亦注视诸葛亮起来。 他想看看诸葛亮是否对他的这层见解,有着相同的看法。 但是很可惜的是,刘巴并没有从诸葛亮的脸上,看出半分赞同的神色。 这让刘巴的心中充满了失望。 或许很多人以为刘巴觉得自己不是元从之臣,所以一向觉得不自安。 可是若仅仅是这层原因,并不足以让刘巴如此,毕竟目前受到刘备重用的众多大臣中,真正是元从的又有多少呢? 况且刘巴本身还是根正苗红的汉室宗亲。 真正让刘巴感到不自安的是,他心中真正想服侍的明主不是刘备,而是曹cao。 最关键的是,这一点刘备也知道。 也许刘巴的这个选择让人很不解,毕竟刘备一向待他不薄,他本身又是汉室宗亲,只是当世士人择主很多时候讲的是一个性趣相投。 刘巴之所以想拜曹cao为主,那是因为曹cao是个雄略之主,他御下治理朝政的手段很对刘巴的胃口。 若是曹cao是糜旸的君主,那么无论糜旸再如何优秀,曹cao都不会对他一点防备都没有。 再加上有着两汉外戚作乱的先例,曹cao不可能不对糜旸做出制衡。 在刘巴的想法之中,曹cao的这种御下方式,才是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最佳手段。 但是刘备呢? 刘巴是个性格很矛盾的人,他一方面怕刘备忌惮他,但另一方面又清高自傲,不愿为讨好刘备而结交张飞。 刘巴这种矛盾的性格,也体现在他的为臣理念上。 哪怕不想侍奉刘备为主,但只要他是刘备的人臣一日,那么他就会为刘备好好办事。 正因为这种性格,所以刘巴无法对现今大汉的隐患视而不见。 从本心来说,刘巴本人并不厌恶糜旸,但他却忧虑糜旸的进一步成长。 人性本恶,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一旦君臣的界限模糊了,历史中发生的事都会再度发生的。 可为何这么简单的道理,陛下与丞相为何都不懂呢? 刘巴用不解的目光看向诸葛亮。 面对刘巴不解的目光,诸葛亮轻轻叹了口气。 刘巴不知道刘备下一步要做什么,但是他却知道。 所以刚刚他想劝一下刘巴,希望刘巴能早日从这处泥潭中抽身。 但可惜的是,从刘巴现在的眼神以及方才的话语中可知,刘巴是劝不回来的了。 政见不同可以商量磨合,但若理念不同,那接下来就只有分道扬镳了。 刘巴不知道的是,有些事诸葛亮与刘备不是不懂,但他们却选择相信。 诸葛亮叹气之后对着刘巴言道:“子初所言我知道了,陛下不会对大汉陷入动荡无动于衷的。” 说完这句话后,诸葛亮从怀中掏出一份文书,他起身来到刘巴的身前,将手中的文书交给刘巴观看。 刘巴虽不解诸葛亮为何会突然取出一份文书,但他手上的动作却一点都不慢。 他马上接过诸葛亮手中的文书看了起来,在看完文书中的内容之后,刘巴的脸上流露出喜色。 陛下终究还是英明的! 文书中是什么内容,会让刘巴感到欣喜呢? 这封文书乃是刘备亲笔所写,文书内容是,刘备想让诸葛亮拟一封昭告天下的诏书。 在那封诏书中有两个主要思想,一个是让糜旸暂缓在梁州实行新政,另一个是便是将在三日后,在成都中召开一场大朝会。 到时候刘备将会在那场大朝会中,与众多臣子共同探讨糜旸的新政是否要实施。 尽管刘备没有明确否决糜旸的新政,但是他让糜旸暂缓新政实施已经是一个很清楚的信号了。 况且刘备选择在大朝会上解决这件事,那就代表着只要这次大朝会顺利召开,那么糜旸的新政很可能会胎死腹中。 毕竟以成都内外那沸腾不已的清议,成都中本就没有多少大臣支持糜旸的新政。 在这种情况下,众多大臣“众志成城”之下,糜旸的乱政当然会以失败为结果。 甚至刘备会有这样的举措,意味着可能他本身也不看好糜旸的新政。 而在明白这封诏书所释放出的政治信号后,感觉到即将可以拨乱反正的刘巴,又怎么会不感到欣喜呢? 诸葛亮之所以会将这封文书给刘巴看,乃是因为他想让刘巴来拟这封诏书。 “此事,还需劳烦子初捉笔。” 面对诸葛亮的这个请求,刘巴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刘备称帝时,便是刘巴一人为他起草了登基时所需的各种祷文、诏诰、文书。 由此可见,刘巴的才华之横溢。 况且为天子拟写诏书,也是他作为尚书令的职责。 刘巴对着诸葛亮一拜后,便应下了此事。 在刘巴朝着诸葛亮一拜的时候,诸葛亮的目光有着难言的意味。 刘巴不知道的是,诸葛亮之所以让他来写这封诏书,还有着另外一层目的。 以刘巴之前的举动来说,若让他来写这封诏书,不是更可以让那些魑魅魍魉感到兴奋激动吗? 到时候,许多人就会自动跳出来了。 可惜刘巴并没看出诸葛亮的另一层用意,他在应下此事后,便立即想离去起草诏书。 可是就在刘巴走到门口即将跨出去的时候,诸葛亮叫住了刘巴。 面对诸葛亮的突然呼喊,刘巴不解的转过头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看着背对他回首的刘巴,他对着刘巴深深一拜,口中言道: “子初,好走!” 见诸葛亮只是与他拜别,刘巴不以为然,他最后毅然决然地走出了诸葛亮的议事厅中。 往日之中或许他与诸葛亮是同道之人,只是人皆有心中理念。 理念不同,便各有下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