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汉_第五百一十七章 愤而降汉 大敌隐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一十七章 愤而降汉 大敌隐现 (第1/2页)

    糜汉正文卷第五百一十七章愤而降汉大敌隐现哪怕是在以严法著称的曹魏,夷三族也是极为严重的处罚。

    一般只有大jianian大恶之辈,或者谋反的罪行才会用到这刑罚。

    而在姜维的心中,他的恩主杨阜至于会受到这种刑罚吗?

    在听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姜维是勃然大怒。

    但姜维的心中很快就起了疑心。

    糜旸看出了姜维的疑心,他很坦然的将手中的情报让丁封交到姜维手中。

    姜维立刻取过情报看了起来。

    原来在不久前,逃出生天的杨阜刚刚回到陈仓,但还未等他喘口气,一道来自朝廷的命令就将他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之中。

    那道命令乃是由刚刚执政的齐王曹叡亲自发出的。

    命令的内容也很简单,那便是朝廷怀疑杨阜乃是糜旸的jianian细,因此将杨阜索拿下狱调查。

    可尽管命令中曹叡说的是待查,但就在杨阜被下狱不久之后,新任凉州刺史卫臻便派兵捉拿了杨阜的族人。

    随后凉州刺史卫臻,雍州刺史夏侯楙,这两位封疆大吏就齐齐在关中的大街小巷张贴布告。

    布告中正式确认了杨阜的“罪行”。

    而为了惩罚这天怒人怨的罪行,曹魏方面决定采取对杨阜腰斩,且夷三族的严酷刑罚。

    这件事目前在关中,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糜旸见姜维在看手中情报的时候,脸上流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他便说道:

    “此事逆魏早已布告四方,伯约若不信,孤可让你派一二心腹回关中一探就知。”

    糜旸的声音充满淡然,因为这件事本来就是真的,他并没有欺骗姜维。

    见糜旸一副这么坦然的模样,姜维脸上的震惊之色,更加浓郁。

    糜旸都这么说了,自然是不会骗他的。

    而就是在确认这件事的真实性后,姜维才会更加接受不了。

    姜维不是不知道,梁州一战魏军大败后,杨阜已经成为大军怨气的聚集点。

    可姜维一开始还以为,以杨阜的家世人脉,以杨阜的声望地位,他最多就是被魏廷处以罢官的惩罚。

    但让姜维万万没想到的是,魏廷的惩罚竟然如此之重!

    而且从情报中可知,魏廷将杨阜下狱后,没多久就发出了治罪的布告。

    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纵算杨阜真的有嫌疑,又岂会这么快找到证据?

    快到让杨阜背后的力量,没有一点反应过来的机会。

    单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所谓的“杨阜为糜旸jianian细”的罪行完全是凭空捏造。

    这件事或许在一开始,就被一种强大到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推动着。

    而这种力量,曹魏之中目前亦只有一人可以拥有——齐王曹叡!

    可是听闻齐王曹叡今年尚未及冠,他又如何做到如此果决的?

    他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呢?

    一时间,心神大乱的姜维近乎有些站立不稳。

    “杨公向来公正不阿,又岂会做这种事?

    他一定是受到jianian人的陷害,齐王,齐王为何如此不察!”

    姜维的话语中充满着悲痛。

    姜维对杨阜是有很深感情的。

    毕竟在过往的时日中,杨阜对姜维的爱护,提拔,那几乎可以用不遗余力来形容。

    当世的杨阜,无愧姜维故主一称。

    而对于姜维这样极为看重恩义的人来说,故主被陷害,又岂会不感到痛心疾首呢?

    可姜维终究是姜维。

    他并未如常人一般,只是一味的痛心疾首,在心中的悲痛不断累积后,一种新的情绪出现在姜维的心中。

    姜维跪地手中紧紧捏着手中的情报,他手上的青筋不断暴起:“这世上难道就没有公道吗?”

    姜维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中充满了悲愤。

    他在为杨阜鸣不平。

    梁州之战的主帅是曹真,另外两路魏军的主将分别是郭淮与曹洪,杨阜在这场梁州之战中,从始至终都未有指挥权。

    所以为何魏廷会将战败的责任,推在杨阜身上?

    相比于杨阜受到如此严重的刑罚,刚刚逃回关中的曹真与曹洪,却仅仅是受到降职罚俸的处罚,这不觉得很可笑吗?

    姜维也许是在自问,但糜旸却被姜维的这句自问吸引了注意。

    “这世上自然是有公道的,常言道:公道自在人在。

    只是伯约,世事复杂污秽,有时公道也仅仅只会存在人心之中。”

    “梁州一战你军惨败,关中精锐折损十之八九,几与当年的赤壁之战等同。

    如此惨重的大败势必引起国内人心惶惶,要想保住国祚,则先要稳定住人心。

    而自古以来,要想在大败之后稳定人心,又有比当众处斩导致战败的元凶,更为直接的办法吗?

    曹真、曹洪皆是宗亲,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不低且当初又首劝曹真南征的杨阜,自然就是最好的人选。

    杨阜的声名,比之当年的崔公、荀公如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