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五十四章 定下国策 孙登妙用 (第1/2页)
众臣的义愤填膺,最主要的内因在于心中对孙权行为的不齿。 除此此内因外,当下的大汉国力不同往日,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孙吴与曹魏结盟,对大汉来说是一件危险的事,可大汉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以目前大汉的国力,想要攻灭江东,绝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而孙权贸然称帝的行为,亦是在根本上挑衅大汉的权威,从这方面来说众臣建言征讨江东的行为,可谓是合情合理。 但这种合情合理的行为,并未得到刘备的允准。 刘备微微抬手作向下压状,在看到刘备的这个举动后,殿内群情激涌的众臣很快就停止了建言。 望着脸上有着愤愤不平之色的众臣,刘备说出了他的看法: “连年征战,士民疲敝,今非再启大战之时。” “况我朝乃续两汉法统,岂有弃中原不顾,而逐蛮荒之地之理乎?” 刘备的声音沉稳有力,引得在座的众臣脸露思索之色。 而诸葛亮的脸上却是浮现了笑意。 幸亏刘备没被心中怒意冲昏了头脑。 诸葛亮脸上的笑意被糜注视到。 想起昨夜刘备比众臣更愤怒的神色,又想起昨夜自己苦苦相劝的情景,糜只觉得他的苦劝到底没有白费。 刘备说的话有道理吗? 那自然是有的。 单单刘备说的第一点理由,就是大汉如今无法忽视的问题。 再强的军队,也不是永动机。 再肥沃的土地,也不可能生产出无限的粮食。 就这两年来,大汉连续经历了南中之战,南郑之战,北伐关中三场战役。 再厚的家底,也禁不起这样的消耗。 可以说要不是诸葛亮的理政才能实在是旷古难见,再加上南郑之战后糜缴获了魏军大量的粮草辎重,北伐之战汉军是绝难再发起的。 哪怕当下大汉收复关中,但关中是残破的。 先不提关中多年遭受战乱的事,就说曹真主政关中时,为了河西之战和南征之战,就多次从民间搜刮民脂民膏。 曹真涸泽而渔的行为,引得关中怨声载道,也让关中各地渐起流民。 在这种情况下,大汉要做的第一要务一定是先稳定关中的民生。 大汉不是曹魏,当年刘备起兵为的是给天下百姓带来稳定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为了皇图霸业四个字。 本末倒置,忘记初心的事,刘备是不会做的。 至于刘备说的第二点理由,则更是让人无法反驳。 孙权的行为是在挑衅大汉的权威,也的确够恶心人,但若因为这一点就将江东作为接下来主要进攻目标,那却是不妥的。 原因很简单,大汉自建立那日起,向世人宣称的就是他才是华夏民族的正朔。 在这一点政治口号下,收复关中后,下一步汉军的作战目标一定要是中原。 于政治意义上,中原亦可被称为中国。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之外也,中国内也。 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冠昏祭祀所自用也……” 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大汉收复中原是一件多重要的事了。 身为帝王的刘备亲自说出这两点理由,一是为缓解众臣激愤的情绪,二是为用他开国之君的身份,在为大汉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定下基调。 既然刘备都已经发话了,且刘备的话又有道理,那么众臣的激愤情绪也就缓解了不少。 可是等激愤情绪下降后,一种名为担忧的情绪又接踵浮上心头。 熟悉军事的黄权率先开口说道: “纵使我军暂时放过江东,可难保孙权与曹,不会联合对荆州发起进攻。” 黄权的话一说出口,顿时引起了殿内许多大臣的注意。 特别是张飞。 张飞下意识地就想附议,可还未等张飞的话说出口,糜便起身对着在座众臣言道: “这点无须担忧。” 糜的判断,引得殿内众臣诧异。 黄权起身拱手问糜道:“为何?” 在殿内众臣的注视下,糜分析道:“关中一战后,逆魏元气大伤。 损兵折将之际,国内人心定然起伏。 对逆魏来说,他们当务之急绝不是再启战端,而是如何安抚国内人心。 于常人看来,逆魏与逆吴结盟,乃是强强联合。 可在孤看来,逆魏之所以会与逆吴结盟,目的在于祸水东引,让江东成为我朝的眼中钉rou中刺,好让彼有休养生息之时机。 而要是逆魏不与逆吴共同出兵,单凭逆吴一家兵力,如何能在短期内攻下荆州? 这一点孙权心中定然也清楚。 正因为如此,他才不会贸然出兵。 两家都在等着另一家先出兵,所以两家最后不会有任何一家出兵。” 听完糜的话后,殿内众臣纷纷点头。 当然在战略上糜可以断言,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