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五十八章 两宫之争 山阳在否 (第2/2页)
来说,并不承认大汉的法统。 但大汉的存在是一个不可诡辩的事实,当下天下的局势与数百年的战国并无分别。 三国鼎立,互相牵制。 孙登成为大汉的吴侯,这至少意味着大汉是支持孙登成为大吴的储君的,这便是张昭可以依仗的外力。 而孙登被过继给孙策之后,若孙登能以孙策嗣子的身份回国继位,那么在宗法上是孙绍亲兄弟的孙登,将来会去残害孙绍吗? 这不可能。 再加上孙登实际上又是孙权的长子,是孙权诸子的血亲兄长,那么将来孙登也不会去残害孙权留下的子嗣。 这样一来,在保全孙策、孙权两系的同时,还能尽可能不让大吴陷入内乱之中。 从张昭的角度来说,他今日的建言于国,于孙氏来说,都是两全其美的。 因此他也不懂孙权为何要执意不答应。 是轮到孙权回答张昭“为什么”的时候了。 目光躲闪只是一时的,很快孙权就让自己恢复了镇定。 他能做得出,就不怕被别人看穿。 而对于孙权来说,他也并非不懂张昭的用心。 可无论张昭的用心如何,孙权都绝对不可能会答应让孙登成为大吴的太子。 “自登儿成为逆汉的吴侯那日起,他就不再是朕的儿子了。” “大吴,是朕的大吴。 太子,亦只能是朕的儿子。 大吴的法统,更容不得世人一分质疑。” 孙权爱孙登吗? 从过往他对孙登的表现来看,他是爱的。 可孙权更爱权力,他更是个自私的人。 若是让成为大汉吴侯的孙登,成为大吴的太子,那么不是在告诉天下人,大吴承认大汉的法统吗? 那么他登基之时宣示天下的誓言,将会是彻彻底底的笑话,大吴的法统亦会遭受重创。 更重要的是,将来孙登登基后,宗庙内他祭祀的只会是孙策而不是他。 孙权连一个皇帝的虚名都不舍得给孙策,又岂会让这种事发生? 听到孙权的回答后,明白了孙权心理的张昭,用震惊的眼神看向孙权。 原本他还以为,过往孙权对大乔母子做的那些事,可能是出于迫不得已。 但从今日孙权的话看来,绝非如此。 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为了不让自己受制于人,孙权并不想承认孙策为大吴的奠基之主,哪怕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从本质上来讲,他与孙权都没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什么样的阳谋最无解? 唯有让两方的立场彻底对立。 张昭从孙权的话语中,真正了解了孙权的为人。 到了这一刻,张昭已不抱希望通过劝说的方式来让孙权改变主意。 “臣会坚持己见。 大吴的太子,只能是吴侯。” 张昭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向孙权表明了他的心志。 面对张昭的这次犯上,孙权倒是没大发雷霆。 对于一将死之人,孙权想出了一个更好的处理方式。 “朕会让是仪前去取回,朕下给尚书台的那道旨意。” “但朕亦明白的告诉你,你所想的,终不可能实现。” 随后孙权低头附在张昭的耳边,冷声说道: “好自为之。” 说完这句话后,孙权挥手转身离开了张昭的身前。 面对孙权的离开,张昭眼神中有着些不舍。 他知道今日之后,不管明面上如何,他与权已经彻底走向了对立。 可事已至此,张昭也不是会后悔的人。 随着拐杖敲地的声音响起,张昭亦决绝的转身,朝着殿外走去。 在大殿内烛光的映照下,两位相守相扶多年的身影,却在这时慢慢的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今日发生了什么,史书上并无记载。 可后世人知道的是,自今日之后开始,一场席卷吴国宫廷多年的内斗开始了。 史称“两宫之争”。 …… 在许都外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有着一支绵延的队伍在行进着。 这支队伍正是不久前从洛阳撤离的,大魏进行迁都的队伍。 在队伍中央,有着一辆装潢气派的车辇,在外人看来,这架车辇便是曹丕所在的御辇。 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眼下御辇中并没有曹丕,负责处理日常政务的是曹。 在迁都的队伍经过许都之时,身穿军装的曹休就来到御辇外询问曹,是否要进入许都稍事休息。 可曹休的这个询问,却被曹断然拒绝。 战败迁都,又不是得胜归来,哪有脸去面见在许都的众多老臣。 只是在队伍又行进了一段距离后,曹突然之间想起了一件事: “山阳公尚在否?” 曹口中指的山阳公,正是刘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